English

超常教育要有平常心

2008-06-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李玉兰 我有话说

中国科大少年班开办30周年的相关活动,使超常教育又一次成为家长和媒体关注话题。应该如何看待超常教育?记者就此采访了教育界有关专家,专家认为:超常教育要有平常心。

目前学校从高中阶段开始关注超常教育

“超常教育是我们现在正在考虑的问题,现在是从高中教育做起,

义务教育先不碰。”曾经长期从事基础教育管理工作的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说。

江苏省教科院副院长杨九俊也表示:“政府提供的义务教育服务是基础的服务,这种服务现在还没有顾及到特殊孩子的发展。”

不过,杨九俊认为:“就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计来讲,如果真正做到,这些特长学生也会得到一定的关照。老师在实际教学方面已经这样做了,很多老师努力这样做,有的做得很成功。义务教育阶段如果考虑超常教育,会有很大风险。因为中国的家庭对于孩子将来考上好大学的安排,兴趣太大了。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教育体系必须有很全面的考虑。”

在我国,有人把超常教育等同于“神童”教育。对于“神童”,总有许多不切实际的看法和期待。上世纪80年代初,科大少年班招生就曾经出现家长填鸭式“造神童”的现象,为甄别“伪神童”,1982年,中科大少年班招生在以往只有简单面试的基础上增加了现学现考环节。具体方式是事前没有任何通知,临时聚集大家,请来一位教授,不讲基础知识,直接讲很难的内容,讲完立刻考试。智力超常的孩子,反应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很快,当场都能答对很多题,而被填鸭式灌输出来的孩子,一道题都可能答不上来。中科大的老师们认为,甄别“填鸭”造出来的孩子,其实是为了他们好,少年班的竞争很激烈,如果是靠填鸭式灌输考高分的孩子进去了,很快会跟不上,那时他们会很痛苦。

解题能力不是超常孩子的本质属性

“精英教育的问题是我们中国人最感兴趣的问题。但是拔苗助长是很长一段时间惯用英才教育的方式。”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张绪培说。

所谓超常教育,在欧美称天才教育,日本称英才教育,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洲悄然兴起的对天资优异的学生所进行的教育。如何定义“超常”有很多观点,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施建农认为,“超常教育”既不是超乎寻常的教育,也不是使常态儿童成为超常儿童的教育,而是针对超常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而进行的旨在使他们得到良好发展的教育。“超常儿童”指在心理特征的某一方面表现特别出众的儿童,他们的表现不完全是天生的,而是先天因素和后天教育培养互相作用的结果。

但是社会上很多人把“超常”简单理解为“超常解题能力”,甚至有打造神童的培训班。

张绪培说:“我们对精英教育感兴趣并追求了多年,但是我们中国的原创性人才很少。有数据表明:我们的人力资源总数是全世界第一,最多的。我们对创造、开发的投入现在占全世界第六位。投入很大,而我们原创性的成就,在全世界排第24位。所以,培养精英,要注意怎么培养。我最反对的就是拔苗助长。”

目前全国到处都热火朝天的“奥数班”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个问题。通过大量的练习使学生会解题,甚至有的老师津津乐道,培训出来的学生一看见题就会做。根本不考虑数学思维,也不关注是否培养起数学思维。

“解题的能力并不是精英的本质属性,精英教育也要以人为本,让孩子在他相应阶段得到充分的发展,让他在这个阶段应该发展的部分得到最充分的发展,精英教育就在其中了。”张绪培说。

超常教育首先要让孩子有更丰富的课程资源

中科大少年班问世30年,共招生1220人,毕业1027人,其中九成以上获得博硕士学位,约两成毕业生选择学术研究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有93人拥有国内外教授、副教授职称和终身教职,超过七成毕业生活跃在海内外经济、IT、金融、制造等领域。但是少年班一直处于“冷热两极扭曲成长”的境地,少年班的“神童”光环曾被无限放大,也承受了各种批评的压力:择生标准不完备、教育专才缺乏等等,甚至根据宁铂等学生的案例,有人批评说这是“摧残孩子天性”。

一位曾任教中科大少年班的教师认为,超常教育存在着诸多困惑。概念和定义的困惑、教师与教材的困扰,还有超常人才教育的评估、教育体制、可持续发展的困惑等等。

专家认为,作为一种客观教育现象,超常教育也要有平常心态要客观、科学地推进。就目前高中阶段如何进行超常教育,尹后庆说:“最重要的是我们的高中校长、老师,首先不要把升学率,把一本的升学率作为学校的努力方向。第二,高中,特别是一些比较有传统的高中,千万不要鼓励学生把竞赛得奖作为他努力的方向。那么,把什么作为他的努力方向呢?以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作为学校的培养目标。学校应该从时代需要出发,去衡量一下今天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然后确定培养方向。”

同时,尹后庆指出,要改变学校的一些培养模式,让学生不是只有一种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让他可以探究式学习,让孩子有更加丰富的课程资源享受和利用。可以考虑由高校、科研院所、高中合作培养,也许可以从校外教育做起,让不同孩子有不同发展的机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