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部长讲座”满百聆听人次逾万

2008-06-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邢宇皓 我有话说

6月28日,星期六。清晨,当整个城市刚刚从一周的忙碌中苏醒过来,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临琼楼上,共和国百余位部级领导干部如约而至。

微笑,致意,握手,寒暄。他们已经习惯了每月的一个周末在此相逢。这时,不分领域、毋论部门,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求知者。今天,“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开讲1

00期,这意味着,这项由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文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02年创办,国家图书馆承办的活动,已经吸引了近一万三千人次的部级领导参与,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浸润心田

“严复先生曾说,‘若研究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今天的百期主讲者是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邓小南,《宋代历史再认识》开宗明义,一下子抓住了这批特殊听众的心。

“在中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中国。”这是邓小南教授演讲的核心,也是“部长讲座”创办的宗旨――“拓宽领导干部的人文视野,进一步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历史文化,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以史为鉴,增强治国理政能力。”这些,不是纸上空谈,“部长讲座”以中外历史、哲学文化、民族宗教、文学艺术、时事政治、社会经济六大系列,场场高水准讲座,将这一理念浸润至每一位听者心田。

六年来,讲坛上可谓群星璀璨――任继愈、吴良镛、文怀沙、汤一介、李学勤、戴逸、杜维明、王蒙、方立天、叶嘉莹……他们或旁征博引,或语约意丰,倾其一生的思考,展现出独特的思想之美。

很多部级领导被讲座深深吸引,聆听不辍,风雨无阻。“有的领导拄着拐杖前来听讲;有的领导刚出差回来,就直接从机场赶来;有的领导带病也要坚持听完。他们的勤奋和认真,也很让我们感动。”讲座主持人,国家图书馆党委副书记、副馆长张雅芳说。

2005年,“部长讲座”首设“勤学奖”,部级领导们个个不甘人后,把这个象征性的“奖项”看得格外重要。至今,他们中已有100多位荣获“奖励”。

凝神静听

邓小南教授的讲座还在继续,听众已沉浸其中――

“有宋一代的发展,为什么能牵动、辐射整个世界的进步?因为它推崇‘格物致知’的精神――推究万事万物之理,达到‘知’与‘识’的新境界……”台下听众凝神静听;

“宋代士大夫推崇‘内圣外王’,把修养自身与从政治国视作一个整体……”台下听众微微颔首。

台上,一个小小比喻,一段掌故趣谈,马上能引来台下会心的笑声。虽然没有言语的对话,但思想已是无障碍交流。

“增长知识”、“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讲的是历史、文化,却紧紧扣住现实,对当下有启发”……这是听众对讲座的普遍反响,据统计,部级领导们对讲座的满意率高达98%。

“开设这样的讲座,是中央对领导干部教育培养、提高素质和素养的一个重要方法。部级领导干部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在某一领域内的知识可能很专、很深,而这个讲座,却能使大家的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一位部长对记者说。有些领导不但自己是讲座的忠实听众,还定期向主办方要来讲座光盘,在自己主管的部委号召其他干部一同观看学习。

曾经主讲“部长讲座”的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钱乘旦先生表示,尽管自己所讲的题目,与部委领导们的工作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仍然有很多人来听,“这说明我们的政府部门领导所关心的,已经延伸到具体工作之外更深更广的领域,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

“如今,‘部长讲座’对于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示范作用已经显现出来,很多地方开始效仿‘部长讲座’,在当地开展面向党政领导干部‘办讲座、听讲座’的‘双休日工程’。”张雅芳说。

欣然忘归

鸿儒论史,谈笑间风生水起;闻者屏息,欣欣然乐而忘归。

这是“部长讲座”每每出现的场景,今天,也不例外。

“宋代处在中国历史的重要转型期,它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树,它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与牵动,使其无愧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文明昌盛的辉煌阶段。”两个半小时倏忽而过,当邓小南教授结束自己的演讲时,报以掌声的听众们并未散去――有的欲与主讲人做进一步探讨,有的意犹未尽在互相交流心得,有的则干脆在座位上翻看起邓教授的著作《祖宗之法》……

陈寅恪先生有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经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想来,中华文化复振之日,当不遥远。(本报北京6月28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