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绿色场馆 人文关怀

2008-07-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侯珂珂 我有话说

“帆船之都”,是奥运会给青岛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带来的新名字。作为“帆船之都”的新标地,青岛奥帆中心是所有奥运比赛场馆中最先建成的。正如那首奥运倒计时歌曲《WEAREREADY》所唱,眼前的一切,让人有理由相信:北京奥运,青岛准备好了。

科技筑场馆

一走进奥帆中心

,所有的目光立刻会被一排排造型独特的路灯所吸引,它们要么装着“风扇”,要么顶着“雨篷”。据工作人员介绍,环保高科技的运用是整个中心的最大特色,这里的“风扇”其实是风能发电器,而“雨篷”则是太阳能电池板,而这里最大的一个亮点,还属“海水源热泵系统”,简单来说,就是夏天用海水降温,冬天用海水送暖。

这个“海水源热泵系统”的机房隐藏在奥帆中心四大单体建筑之一的媒体中心地下一楼。机房面积虽然不大,里面却是管道密布。原来海水具有天然的自恢复能力和巨大的低位能蕴藏量,在海平面10米以下,海水的温度相对稳定,海水源热泵技术正是利用这个原理,充分利用就地获取的海水作为热泵系统的冷源和热源,配以先进的控制系统,从而为场馆提供冷热源,这也开创了我国公共建筑应用海水源空调技术的先例。据介绍,与传统的电锅炉和燃煤锅炉供热方式相比,海水源热泵供热可以节省三分之一以上的能源。

奥帆赛的运动员中心,同样是一座造型独特的建筑。它的屋顶呈现弧形,看上去像是被刀切去了一块,实际上,这也正是该建筑的精妙所在。这种设计将国际上先进的板式集热器分别与弧形屋面相结合,利用太阳能为中心内300平方米的游泳池和洗浴提供热水。位于中心东侧的后勤保障中心大楼则采用太阳能吸收式空调系统,成功实现了夏季制冷、冬季采暖和生活热水供给。据了解,一个项目同时应用太阳能空调系统和太阳能热水系统,在全国尚属首例。而奥帆中心采用的这两套太阳能系统,一年至少节约用电90万度。

关怀迎宾客

热情好客是山东的传统,青岛的奥帆场馆同样体现着无微不至的关怀。运动员中心就在赛场旁边的码头上,这种设计让已参加过两次测试赛的运动员赞不绝口,方便快捷细心,处处体现在场馆的建设中。

尤其在场地的一些细节方面,比如下水坡道的防滑问题,比如将工作艇等吊入水面的吊车安全问题,青岛奥帆委尽量做到尽善尽美。在2006年第一次测试赛前,按照国际帆联的标准,原先的下水坡道是按照1∶3(高与斜面)的比例制作的,但奥帆委及时发现了下水坡道过陡,选手们拖船上岸很困难,于是工作人员们连续十天昼夜奋战,在30米宽、75米长,下面是4500吨沉箱的坡道上,用钢梁和木板架起了两个1∶6比例的下水坡道,在国际帆船赛期间,所有运动员没有因为下水坡道而提出意见。

收获于奥运

随着奥运的脚步越来越近,青岛在尽全力做好奥运气象服务的同时,又将获益于奥运留下丰厚的气象遗产。这笔最丰厚的遗产是耗资百万元建成的先进气象现代化设备。“风速要求2.5―20米/秒,一轮比赛时间内风向摆动不能超过50°,能见度不能低于1500米,避免暴雨、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只有达到适宜的天气条件,比赛才可以进行,而一旦天气条件没有达到标准,比赛就要立即停止。”几年前,对于青岛气象部门来说,这似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

然而经过奥帆赛气象服务一期、二期工程项目建设,目前,青岛已建成由区域气象观测站网、海上浮标站、气象观测船、梯度风观测塔、GPS水汽探测站、风廓线雷达和新一代天气雷达等组成的立体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资料数据存储能力大大提高。2006年与2007年测试赛中精细化的气象预报服务,显然是这些设施带来的精心关怀。

基础设施的改善、服务意识的提升,这都是能够看得见的益处,体现奥运效应最大化的关键,却是肉眼看不见的,那就是人文奥运的推进。正如青岛市市长、奥帆委主席夏耕所说,在整个奥运会筹备和组织工作中,人文奥运是一项最具创意性、最富有发挥空间的挑战性工作。利用奥帆赛服务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把人文关怀与奥运建设有机地融合起来,让奥运服务更人性化,才能打造真正的“帆船之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