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高考“独木桥”演绎别样变局

2008-07-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苏雁 本报通讯员陆炜 我有话说

近日,各地高考录取分数线陆续公布。同时,地震受灾区延期高考工作已准备就绪,7月3日、4日、5日将准时在川甘开考,教育部协调全国1000多所高校向灾区增投2%的招生计划工作也已经落实。在很多人看来,高考几十年不变地检验着每个考生的“成色”。其实,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高考已经伴随我们走过了三十一年风雨,这座学子

们“初试啼声”的“独木桥”,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

模式之变:从“一把尺子”到“因地制宜”

在经历了反复论证后,江苏省把2008年普通高考模式大胆地修改为“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在全国率先举起“考素质”的大旗。江苏的高考模式之变折射了中国30多年高考历程的变局。

除第一年恢复高考时,命题资格被下放到各省市外,此后近十年的高考命题权都掌握在国家手中。然而,由于各省的教育资源、水平、理念等不尽相同,在全国考卷这“一把尺子”的“度量”下,并不能真正将各省考生的水平反映出来。1985年,上海率先争取到了高考自主命题权。2004年,在总结上海、北京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增加天津、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9个省市单独组织本省市高考命题。如今,自主命题的省市已经“扩军”至16个。

同时,为了克服中学教育中的“应试教育”倾向,教育部对高考科目大刀阔斧进行了改革。1995年,除上海外,全国其他地方全部实行“3+2”方案,并于1998年提出了设置综合科目的“3+X”的高考科目设置改革方案。而后,各省高考科目设置的改革纷纷上马,出现了不同省份使用不同高考试卷、施行不同高考模式的情况。

有关专家表示,命题自主权以及模式的变化体现了教育行政体制从集权到分权的转变,有利于地方教育权力的自主,地方可以依据自己发展的需要培养和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自主命题的省份还会大大增加。

选择之变:从“一种高考”到“多样高考”

高考历来都有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说法,一方面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高考作为学生“唯一选择”的无奈。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递进,“洋高考”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这也让独木桥渐渐“宽敞”起来。

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中心城市,都有发达国家的教育机构为了推介各自的高考形式,而设立的咨询点或培训点。而在南方的一些地区,“洋高考”已经从原来重点学校学生的专利,发展到普通中学学生也来“尝尝鲜”,“洋高考”正以一个比较迅猛的态势分流着国内的生源。苏州高三学生小李选择参加SAT这个被誉为“美国高考”的考试,他的父母坦言,“洋高考”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机会,通过SAT考试,同样可以有大学上。

从必须参加高考,到放弃高考转战“洋高考”,国内的高考环境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有关专家表示,“洋高考”的出现,是对国内紧张的高考环境的缓解,在开放式的教育格局下,学生通过考试获得升学的机会大大增多。而对于有些不适应国内教育的学生来说,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的变化,或许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机遇”。这也给了多数人重新审视高考改革的勇气。

志愿之变: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双足鼎立”

家在无锡的考生王强学习成绩并不突出,却有着良好的心态:“考得一般,可以上高职院校嘛。”王强的心态,体现出了高考从学历教育“独大”到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的观念变化。

以前,高考遵循的是选择高分考生的准则,“只有分数高才有好校读”是大家普遍形成的共识。而对于分数偏低的考生来说,高考往往是他们读书生涯的终结。而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为高考生提供了多种成才的可能。

不需要过高的高考分数,需要的是大量学有兴趣的生源,高等职业教育敞开大门迎接渴望掌握一技之长的学子。高等职业教育在服务经济的同时,也让更多的孩子拥有了继续深造的机会。在江苏,2006年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35.6%,这其中高职院校吸纳的学生就占了六成左右。在苏南,常州高教城、苏州国际教育园等大批环境优美的高职院校集聚区,既保证了考生们有书读,也为区域经济发展储存了大量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如今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双轨并存格局,舒缓了整个社会对高考紧绷的神经,这不仅仅是教育现代化推进的体现,更多地折射出了在恢复高考后的三十多年里,高考在保持公正严谨的道路上,不断地修正自己,以适应时代的变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