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学认识地震(下)

2008-07-03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谢礼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

张景发(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研究员)

三、地震能否预报

地震预报针对的地震

不是一般的小震,而是可能形成灾害的地震,尤其是破坏性地震。地震预报是对地震发生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通常,预报分为长期、中期、短期、临震预报四个阶段。长期预报为几十年到十几年,中期预报为一到二年或三年,短期预报为半年到一个半月,临震预报为半个月到十几天。如果加上大震后地震区短时间内地震趋势和余震的预报,则可计为五个阶段。预报地点是指发震的区域,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尺子。

由于地球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人类对地球的了解还远远不够,目前对大陆地震孕育的构造背景、深部构造、震源区介质变形及震源物理化学过程、强震触发机理因素、以及对地震发生前可以观测到的各种异常现象的内在机理还知之甚少或理解浅薄,这就从根本上制约了地震预报的水平。1976年我国唐山大地震造成了24.2万人死亡。1988年12月7日前苏联亚美尼亚7.1级地震,死亡人数达2.5万人。1990年6月21日伊朗鲁德巴尔7.6级大震死亡人数达4万人。1993年9月30日印度德干高原的拉土耳6.5级地震也造成上万人死亡。1994年1月17日美国洛杉矶的北岭6.6级和199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7.1级地震,2004年12月26日东南亚9级大地震引发的海啸使人类付出了惨重代价,人类不断经历着地震的考验,不断探索地震预报的脉络。

地震预报至今仍是一个难度很大的科学问题,要对多数大震做出准确的预报,尤其是短临预报,是困难的。

尽管我国地震预报在过去的20多年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且已经站在世界地震预报研究的前列,但目前我国地震预报的水平仍然是很低的,我们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短临预报的成功率还相对较低。

地震预报研究需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和法学的综合,科学预报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需要。国家为了加强地震预报的研究与管理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了统一发布制度。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试图预报地震。特别是地震多发国家人们在不断地探索从自然环境变化的观测中得到预报地震的能力。

1975年2月4日19点36分,在海城地震爆发前作出了预报并发布了短临预报。除海城地震外,还有1976年8月15日四川松潘7.2级地震的中短期预报和1995年7月12日云南孟连7.3级地震、1996年6月4日新疆伽师6.0级地震、1998年10月云南宁蒗5.8级地震等我国比较成功地作出了短临预报。3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预报成功的实例。地震预报的成功极大地保护了当地社会稳定,经济的发展。实现地震预报是人类的追求,我国在取得一些进展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和地震现场的观测研究,深入探索地震孕育发生的物理过程,通过对现代地球科学成果和各种高新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寻找地震孕育发生的物理规律。相信通过科学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伴随科技创新的历程,在不久的将来地震预报的科学难关一定会有所突破。

四、地震来了怎么办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在地震预报还没有过关的情况下,动员人民群众广泛而有效地开展地震应急工作至关重要。地震应急工作是降低地震灾害损失程度的重要因素。地震应急工作也是关系到社会稳定、震后生产和生活秩序尽快恢复及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事。

地震应急工作是在地震预报发出之后或者地震发生后,政府部门及各相关部门为确保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使社会保持稳定,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的影响所采取的紧急措施。应急工作包括临震应急和震后应急。应急工作的好坏对地震灾害的损失程度有很大的关系。

国务院1995年172号令,发布了《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使我国地震应急工作纳入法制轨道,保证了防震减灾的顺利进行。目前,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正在完善当地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有了预案,不论发生什么突发性灾害,都不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为抢险救灾赢得宝贵时间,从而减少伤亡和损失。

地震应急方案的主要内容是:危房及设施的检查和加固;防灾体系的建立和防灾技术的研究;避难路线的设定;抢险队伍的组织和技能训练;通讯设施的保障以及对地震可能引起的火灾、水灾、滑坡、爆炸及有害气体的逸出等次生灾害可行性防范措施的建立。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落实家庭应急对策,对抗震防灾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⑴家庭成员都要全面了解震前准备、临震应急、震时自救、震中抢险和震后救灾等各个时段的具体要求;

⑵每个家庭成员都要了解住所周围的环境条件及避震的场地、路线和有关规定;

⑶每个家庭成员都要熟悉水电闸、阀的位置及煤气炉灶的应急关闭操作要求;

⑷每个家庭成员都要懂得抢险救灾的基本知识,学会简易的急救方法;

⑸临震前要清理家中易爆、易燃物品,容易塌落的高架物品及阳台的花盆、砖块等危险物品;

⑹在短临预报发布后或出现大量宏观前兆异常震情十分紧张时,应建立家庭防震减灾应急箱(包),准备必要的熟食、饮水、手电、常用药品、小型收音机等,以备震后使用。

在地震发生时的短暂瞬间,人们应变行为的正确与否,是减少人为灾害的关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