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灾后重建续悠悠文脉

2008-07-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余长安 贾宇 我有话说

汶川大地震让四川灾区的文化遗产与公共文化设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绍续悠悠文脉、重建文化家园,这是灾区广大群众的共同心声,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当前,灾区的生产生活正在紧张地恢复重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公共文化设施的重建也在进行中。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各方努力下,灾区文化必将重获新生!

不虞之厄,文化遭受重创

文物,具有质感的历史记忆。它既坚韧又脆弱,坚韧得可越千年岁月而不朽,却也会在顷刻间支离破碎、土崩瓦解。截至6月5日,汶川地震使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山西、湖北7省(市)16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受到不同程度损害,其中,四川文物受创最重。

在四川省文物管理局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共同编写的《四川省“5・12”汶川大地震文物抢救保护修复规划大纲》中,记者看到了几组令人痛心的数字:截至6月5日,四川省共有1处世界文化遗产受到严重损害;12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有83处存在不同程度的损毁,占总数的65%;57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有174处受到不同程度损害,占总数的30%。

在此次地震中,璀璨夺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未能幸免:代表性传承人伤亡较大,珍贵实物和资料严重受损,基础设施遭到损毁。“1110件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被毁,上万份珍贵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被破坏,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11个民俗博物馆严重受损,绵竹年画传习所全部损毁。”谈起这些,四川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眉头紧锁。

而位于地震核心区的羌族聚居区也遭受了浩劫。在地震中,羌族文化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部分处于半山、高半山的羌族民众被迫离开家园,文化载体遭受损毁,一大批传统羌族民居受到不同程度损坏。“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当口。”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冯骥才痛心疾首。

除此之外,四川省受灾地区的文化局、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等文化基础设施也被严重损毁,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也受到了冲击。

灾难袭来,文化人没有缺位

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对灾区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高度重视。

5月22日,温家宝总理视察北川县时,作出了要建立地震遗址博物馆,保护好羌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指示。

李长春、刘云山、刘延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先后考察了四川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工作,深入都江堰等文化遗产地,亲切看望并慰问灾区文物系统干部职工,实地了解灾情,听取文化遗产受损情况汇报,并就文物系统抗震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6月8日,国务院令公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条例中有7处涉及文化遗产保护,再一次体现了我国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

在四川,很多文化工作者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抢救文物、恢复公共文化设施,还有不少人强忍着失去亲人的悲痛,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

高泽友是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馆长,地震发生时,他的女儿、母亲和妻子生死未卜,他不顾家人安危,与他人一道从废墟中抢救出6位幸存者。在失去了妻子等5位亲人之后,他强忍悲痛,带领全馆人员清点北川县的文物损失情况,冒着频繁的余震,6次深入北川重灾区,征集地震典型珍贵实物300余件。

强烈的地震使都江堰文物局库房严重损坏,为防止文物被雨水浸淋,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都江堰文物局干部职工冲进库房,用木板和防雨布将装有国家珍贵书画文物的保险柜遮盖起来,保证了馆藏文物在随后来临的大雨中,没有受到丝毫损坏。为确保馆藏文物安全,他们在震后第二天就清理并搬出了文物库房内装有珍贵书画类文物的铁柜。此后,他们又从严重受损的2楼库房内将馆藏文物分批次地搬运到楼下,装箱打包,存放到安全地方。几天时间内,他们就抢救出馆藏文物20114件,转移到成都市博物馆和金沙遗址博物馆妥善存放。

郑晓幸动情地说:“在地震灾害面前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我们文化人没有缺位。文化人凭着良知和责任,拼命工作,想尽一切办法筹集善款和急需物资,保证这一特殊时期基层文化组织的基本运转。”

在各方努力下,地震中元气大伤的四川文化遗产和各项公共文化设施正在逐渐复苏。6月14日是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这一天,地震后一直闭门谢客的都江堰景区向游人开放,在景区入口处,“发扬李冰精神,拯救世界遗产,倾力修复景区”的横幅分外抢眼。6月15日起,四川重新开放13个市州旅游市场,据悉,地震后形成的新资源和新线路也将在2010年后逐步推出……

积极行动,重建文化家园

开展灾后文化重建,必须前瞻谋划、思路清晰,力促灾区文化以重建为契机实现新的跃升。

四川省文化厅机关党委书记李兆权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四川灾后文化重建要把握三个重点:一是文化重建要和文化扶贫相结合。灾区核心区往往是文化资源富集区、文化生态脆弱区、文化基础薄弱区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区。灾后文化重建要在还清历史旧账的基础上实现文化的全面覆盖;二是文化重建要和文化抢救相结合。地震中,无法再生的文化遗产损失严重,要尽其所能地进行抢救,同时也要意识到这场地震为我们留下了新的文化资源,作为文化工作者,有责任为历史积累新的文化财富,让全民族永远铭记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三是文化重建要和文化提升相结合。文化重建并非简单的文化复原,而应使文化实现更高层次发展,展现更加美好的文化前景。我们要向东部地区文化部门“借脑借智”,实现自身文化发展的跨越。

“灾后文化遗产保护,既是重建物质家园,也是重建精神家园。”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认为,灾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是尊重灾区文化需求、保障灾区4000万同胞文化权益的重要举措;是尊重文化遗产与当地民众的情感联系、鼓舞重建家园信心的重要举措;是尊重灾区人民在抗震救灾中无私奉献保护文物的重要举措。

“作为四川人民重建家园的重要内容,四川文物抢救保护修复工作已明确了重点任务和具体方案,将按照《汶川大地震文物抢救保护修复规划大纲》科学、有序、规范地进行。”四川省文物管理局副局长王琼表示,灾后文物抢救保护修复工作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合理规划;区分轻重缓急,优先实施文物保护抢险维修工程;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的维修原则;按照前3年为抢救期、后2年为完善期进行规划。

除了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羌族文化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劫后重生、重现辉煌,也是大家关注的课题。地震发生后不久,四川省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北川羌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为保护抢救北川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法制保障。6月19日,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四川工作基地成立,将对地震后的羌族文化进行调查、收集和整理,建立羌族文化档案,编写羌族文化读本。6月24日,近40名专家学者聚首成都,针对地震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展开座谈,为四川省文化重建出谋划策。

据了解,目前四川省文化厅已根据灾区文化系统受灾情况,形成“1+3”文化重建专项规划思路,即四川文化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四川公共文化服务重建规划、四川文化遗产重建规划、四川文化产业和市场重建规划;并抽调专人组成重建规划工作班子,明确规划编制工作的主要任务、责任主体和时间要求。在抗震救灾抢险救人阶段转入生活安置阶段后,四川省文化厅又提出切实抓好灾区过渡阶段文化服务的要求。为此,四川省文化厅将在统一规划的灾区群众集中安置点建立1000个左右的文化服务站,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流动图书馆、文艺小分队等也将深入灾区群众安置点,满足受灾群众基本文化需求。

“四川文化工作者要有自强不息的建设精神,要将抗震救灾的英雄气概注入到文化重建中来。”李兆权用一句话表达对四川省文化重建的期望和信心:凤凰涅?,浴火重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