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热血反哺养育恩

2008-07-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杨继龙 方栋波 我有话说

69年前,阳澄湖畔,人民群众舍生忘死地掩护和救治下了36名伤病员,后来组成英雄群体“沙家浜”连。69年后,济南军区某摩步旅“沙家浜”连党支部高扬鲜红的党旗,领导全连官兵用满腔热血和赤诚之心,在抗震救灾的战场上,谱写了一曲曲拯救生命的壮歌。

十余小时营救16位老人

5月

15日早上7点,“沙家浜连”官兵经过千余公里30多个小时的长途机动,抵达四川省彭州市白鹿镇灾区。当听说距镇上最远、海拔最高的龙门山深处有16名老人被困时,连长亓春和指导员王成威顾不上吃饭,在当地村民引导下,带领官兵立即赶赴救援。

顶着不断袭来的余震,三公里的路,官兵们艰难跋涉了4个小时。而此时,坐了两天两夜火车、尚没有来得及吃早饭的官兵,已是浑身汗透,体力严重透支。当官兵们得知山上16名老人已经断炊两天,一个个强忍饥渴,把携带的水和干粮捧给老人们吃。

上山难,下山更难。没有路,又要确保16名老人安全。经过十余小时的艰难行进,官兵们翻越6座大山,终于将16名老人安全送到山下,交给镇政府妥当安置。而此时,参加救援的官兵个个累得连站都站不起来。

抗震救灾以来,“沙家浜”连官兵先后搜救转移群众900多人,清理掩埋遗体13具,抢运贵重物品价值80多万元,搭建简易房、帐篷610顶。

流着泪收下一个鸡蛋

“我爸没了,我妈也没找到,求求你们帮帮忙吧!”

5月19日中午,连队搜救到任务区的最后一个村时,村民廖英哭着恳求。

官兵们立刻放下刚啃了几口的干粮,跟着廖英就往她家赶。下午6点钟,他们终于在房屋后墙塌方的乱石中,发现了廖英家人的遗体。

为了保留完整的遗体,大家先是用镐刨,用锹挖,接近遗体时,官兵们强忍着难闻的异味,跪着用手一点一点抠。膝盖跪肿了,手指磨破了,经过3个小时的艰难挖掘,终于将遗体挖了出来。

当官兵们掩埋好遗体路过村口时,百余名村民一下子涌了上来,他们争先恐后地拉住官兵们的手,急切地念叨:“娃儿呀,别慌,吃了饭再走嘛!”

见官兵们没有停下脚步,乡亲们连忙跑回简易的窝棚,取出自家的腊肉、香肠等特产,执意要送给官兵们。领头的一位老人提着一篮鸡蛋,追着队伍往官兵们衣兜里塞。可塞了一路,一个鸡蛋也没送出去。老人急了,一下子跪在了地上,泪流满面地说:“家里没啥东西,这就是一点心意,求求你们收下吧!”看着和自己爷爷一般年纪的老人跪在跟前,无奈之下,王指导员流着泪抓起一个鸡蛋说:“乡亲们,这个我代表全连收下了,谢谢你们!”

铺设“人桥”

6月13日下午,白鹿镇白鹿河突遇狂风暴雨。上游的山洪倾泻而下,河水猛涨,寿荣铁索桥上20多米长的一段木桥板滑到河里被水冲走,16名放学回家的小学生被挡在河边。连队官兵奉命抢修。

此时,风越刮越猛,雨越下越大。河对岸的孩子吓得哇哇大哭,这边的家长们急得大声喊叫。

背孩子涉水过河,河水太深又急,不行!找木板重新架桥,附近没有木板,村庄离桥又远,也不行……看着撕心裂肺般哭喊的人们,情急之中“沙家浜连”亓连长第一个趴在了铁索上。没有动员,没有口令,所有的党员紧接着趴下去,战士跟着也依次趴在铁索上。他们双手紧紧抓住满是黄油的铁索,双脚扣紧另一边的铁索,很快在铁索上铺设了一段“人桥”。

桥在暴风雨中剧烈地摇晃着,16个小学生趴在官兵的背上慢慢爬行,官兵们一动也不敢动,唯恐身体不稳,使孩子们出现意外。

半小时后,孩子们安全过了桥,家长们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只是一个劲地鞠躬。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