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华创会”:梦想从此启航

2008-07-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夏斐 通讯员 肖路 我有话说

由国务院侨办、湖北省暨武汉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08华侨华人创业发展洽谈会”(简称“华创会”)日前在武汉落下帷幕。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本届“华创会”的海外代表有500多人,他们中5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他们都是带着项目和相关的高新技术回来的,都准备回国创业。”日本湖北同乡联谊总会会长曾支农博士说。

“两型社会”建设成为吸引人才的新机遇

虽然会期紧凑,“华创会”还是安排了4场与人才引进相关的会议或论坛。与会代表在会议或论坛上纷纷阐述了各自的人才发展理念,而武汉城市圈正在进行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成为焦点,与会人士认为该项战略为华侨华人回国创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武汉市市长阮成发在“武汉论坛”上向海外专业人士抛出了“绣球”,一口气说出武汉进行“两型社会”建设的六个方向: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积极探索工业与农业循环经济;依托“武汉・中国光谷”,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能源的消耗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全世界都在关心,只有中国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把它作为一种战略来推动,并通过改进生产模式来改变污染的现状,我们正好从事这样的研究,创业的针对性很强。”日中汽车交流协会秘书长黄庆九博士说。

湖北省副省长田承忠表示,正在实施的中部崛起战略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为华侨华人回国发展事业实现抱负提供了机遇。同时,湖北也将加快人才引进,改善投资环境,打造华侨华人归国创业、投资的乐土。

高校优势促使科研与创业双赢

湖北拥有120所高等院校,各类科研机构达1200多家。

“大学集中的城市,能获得更多的好处。”美国北卡州立大学副校长李百炼博士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教育优势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李博士所在北卡罗来纳州原来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但是后来在杜克大学、北卡州立大学等多所大学科研优势的支撑下,逐渐转换成以美国的高技术、生物医药、环境科学研发中心。武汉拥有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前提条件――大学科研优势。

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长期从事海外人才回国创业研究,他提出,湖北特别是武汉有这样多好的、集中的大学,更容易吸引人才。武汉应该做到将这种大学集中的优势与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意愿的对接,做好信息沟通,做到真正的“互惠双赢”。

湖北求贤若渴,留学人员也迫切地寻找自己中意的“娘家”。

6月28日,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了中国旅美科技协会专题讲座,讲座开始前,华科大领导与他们科协全体成员合影。合影一结束,留学人员就围拢在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周围,询问该校揽才的相关规定等。

东湖留学生创业园:创业新热土

一颗强烈的爱国心,一个建设“两型社会”千载难逢的机遇,一所所可供潜心研究的大学。湖北吸引了一批批海外专才归国创业。

“不要犹豫,一个字‘干’。”北京汽车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汪大总博士向华侨华人呼吁,回国创业莫等闲。他曾在世界最大的汽车企业通用汽车公司任职15年,从高级工程师一直做到首席工程师,并成为该公司职位最高的华人。1994年回国创业,良好的经营管理才能在国内得到充分施展。

1998年5月,武汉市政府批准东湖高新区设立留学生创业园。10年过去了,东湖开发区的一片乡间水塘上,如今竟崛起了一座成就赫赫的留学生创业园。

2001年,留美博士杨兴平带着3000万元注册资本金来到武汉,创办了多普达通讯有限公司。目前,这个公司已经成为武汉留学生创业园最成功的企业之一,企业年产值预计今年能达到40亿元。

10年来,创业园孵化面积由2000平方米增加到5万平方米,功能园区由过去单一的综合园区发展到现在的光电技术中心、软件技术中心、集成电路中心、生物医药中心四个专业园区,形成了服务留学归国创业人员的孵化、融资、安居等六大体系。到2007年年底,共有1200余名留学人员到这里创办企业485家,累计实现收入110.87亿元,创造税收5.64亿元,申请专利267项。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8年前种下“华创会”的种子,如今已成长参天大树,结出丰硕果实。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