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典型效应”到“社会效应”

2008-07-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罗旭 李可 赵达 我有话说
在生命最后时刻用身体护住4名学生的教师谭千秋,痛失15位亲人依然坚持救人的北川县民政局局长王洪发,苦守一夜唤醒被埋旅客的旅店老板刘光强,为救老年病人而流产的护士陈晓沪……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华夏大地上又一次爱心潮涌。

这么多平凡人身上迸发出来的非凡勇气、无私爱心、顽强意志和无穷力量,让人们想起了200

7年9月举行的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在那次评选中,诚实守信模范武秀君、敬业奉献模范张云泉、助人为乐模范林秀贞等53人,被评为全国首批道德模范,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平凡英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英雄总是给人力量,正是这种力量,激励着人们无私无畏、风雨兼程。全国道德模范身上闪烁的道德星火,就唤醒了越来越多人的善念与良知,在接连而至的抗击冰雪、抗震救灾过程中,“凡人善举”层出不穷,“平凡英雄”不断涌现,社会道德新风尚正势如春潮、风行华夏。

点亮“道德灯塔”

武秀君,一位普普通通的东北农村少妇,公婆年迈、儿子待哺。但就是这样一名弱女子,在丈夫因交通意外去世后的4年里,胼手胝足,守诺如金,先后替夫还清300多笔、总计200多万元的欠款。

在电视上看到武秀君诚实守信的报道后,49岁的东北汉子夏平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愧疚。原来,他曾向武秀君的丈夫借过7万多元,却一直拖着不肯还清。不久前,他主动联系武秀君,把剩下的几万元钱一次还清。

无独有偶。19年前,一笔寄往郑州的1500元汇款被退回武汉,女邮递员一念之差私自截留。在武秀君事迹的感召下,女邮递员的儿子于2008年2月将1500元汇款寄给媒体,在忏悔声中,寻找19年前汇款的主人,替过世3年的母亲还债……

53名“全国道德模范”,似53座“道德灯塔”,照亮了人们心灵的航程。在河南焦作,全国敬老爱亲道德模范谢延信被河南理工大学聘为校荣誉辅导员,学生们把“大孝至爱”的谢延信当做“偶像”追捧。河南理工大学校党委书记王少安说:“以育人为根本任务的高等学府,不仅要有大楼、大师,更要有大爱。”

2008年春节期间,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许振超带领他的团队,第七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在整个青岛港,“振超精神”无处不在,“振超效率”你追我赶,“振超群体”日益扩大。道德模范的经历一再告诉我们,德不孤,必有邻。

引发“社会效应”

河北衡水枣强县的林秀贞,以一颗农村妇女最朴实的心灵,连续30年义务救危济困,收养痴呆弃婴、赡养孤寡老人、资助贫困学生、扶助残障人士……

在她影响下,“林秀贞式”好人李景铁,义务赡养本村两位孤寡老人;“林秀贞式”好儿媳吴绍芬,在丈夫去世后多年细心照料瘫痪婆婆……“在我们这儿,林秀贞精神已遍地开花。”衡水外宣局副局长张荣霞自豪地对记者说。

人皆可以为尧舜。在道德模范的感召下,百姓心底的道德追求被唤醒。当内心的道德力量被激发,再普通的“小人物”也能卓然擎起道德的旗帜。

在今年年初南方冰雪灾害中,就有数不清的“平凡英雄”在默默付出――回家途中一路扶危济困、关爱他人的“当代雷锋”朱应武,自费到湖南参加抗雪救灾的13位河北“唐山好汉”,踊跃参与“绿丝带”系列互助行动的贵阳普通市民……

汶川地震发生后,数百名成都“的哥”打着应急灯,冒着余震,浩浩荡荡自发赶往都江堰运送伤员。在各地捐赠资金接收现场,“中国人”、“爱心人士”等字眼不时出现在捐款登记表上。在辽宁盘锦市中心血站,一名排队献血的男子说,自己每月工资不到800元,孩子在上学,没钱捐献,“但我有热血!”

在灾难面前,中国人爆发出来的凝聚力和奉献精神让全世界震撼。道德模范的引领,加快了道德力量在人们心中的传递,道德模范的“典型效应”正发展为“群体效应”,进而扩散为“社会效应”。

升华“民族精神”

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在全国开展“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评选表彰活动,让人们把目光投向了地震灾区的少年儿童。

――救援人员在东汽中学的废墟里发现被困近80个小时的两名幸存学生时,小伙子薛枭坚持说,“你们先救她”,女学生马小凤则说,“不,先救他,他的伤势比较重”。

――为救4名同学,12岁的少年王磊被3米多高的围墙压坏了左腿,进行了外伤性截肢。

――已冲出教室的小学五年级学生宋雪,看见还有两位同学午睡未醒,就又跑回了教室。两位被唤醒的同学得救了,宋雪却被垮塌的房屋夺去了生命。

苦难是良师,逆境出人才。如今,从灾难中走出的孩子们擦干眼泪,走进帐篷学校继续学业。“安心学习,立德成才,报效祖国,回馈社会”,是他们的誓言。

“不只是感动。”接受采访的人们都说,“如此多的英雄举动,在说明一个问题――这一代中国少年绝不是自私、不负责任的人,而是一代值得信赖、能担大任的人。”

在这次抗震救灾战斗中,人们胸中有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在形成,在凝聚,在升华。这种精神是1998年抗洪、2003年抗非典、今年抗击冰雪精神的延续与升华,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期的再次集中呈现。“它就是无数抗震救灾英模和13亿华夏儿女在灾难中所体现出的抗震救灾精神。”中国伦理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瑛认为,“这种精神是现实中最深刻的德育教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