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科技“软实力”到发展的“硬势力”

2008-07-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赵秋丽 我有话说

2008年国企改革发展巡礼

2008年7月1日,在中国内燃机产业诞生百年的日子里,山东潍柴动力工业园一号工厂生产现场,第2万台达到国III排放标准的WP系列“蓝擎”发动机走下生产线。这一成果,标志着潍柴动力实现科技自主创新的突破,也是潍柴的科技“软实力”成就其发展“硬势力”的结晶。

“软硬并重”放大科技投入的效益

长期以来,国有一些企业多重视硬件更新、忽视配套软件建设,这一现象导致了引进、落后、再引进的弊病。而潍柴动力“软硬并重”,培育形成了自身强大的科技研发实力,让投入产生了巨大效益。

“蓝擎”,这个潍柴欧洲和潍坊两个研发中心协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柴油机动力巨擘,一问世就引起了业内外广泛关注。“蓝擎”为潍柴带来了什么?潍柴集团副总工程师刘庆义说:“我们不仅得到了一个好的产品,还学会了系统研发的过程。”潍柴为了能够更好地贴近欧洲设计的前沿,专门在奥地利格拉茨建立了潍柴欧洲研发中心。潍柴的数十名设计骨干,在那里每天与国际顶尖科研人员共同工作与研究。在交流中,潍柴人掌握了“蓝擎”发动机的核心技术,也学到了国际发动机行业的设计规范。

近年来,潍柴科研经费投入始终保持在年销售收入的5%左右,1999年以来已累计投入技术研发和改造资金20亿元,其中欧洲研发中心累计已投入研发资金4亿多元,换来的收益,则是潍柴平均每年开发的新产品达300多个,获得专利上百项。

机制创新是开启自主创新的“密钥”

潍柴技术中心电控小组副组长李士振,年仅26岁,担负着国三、国四发动机电控系统和后取力系统的研发。应用工程部船机分部副经理尹晓青,2006年进厂的研究生,负责船机和主机厂的技术对接。同事们说,他们凭的是水平和能力走上了现在的岗位。

有着丰富的国际大公司工作经验的博士林知伸,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美国,来到潍柴成为潍柴动力技术总监。林博士说,他看中的是这里创新的激情和潍柴自强不息追求世界先进水平的劲头。

从原本的“人才匮乏”到今天成为吸引各类人才的“人才高地”,潍柴靠的是技术研发机制的创新。多年来,潍柴不断深化企业改革,打破传统的技术开发模式,引入市场机制,激发了广大技术人员技术创新的活力。

对于如何调动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谭旭光董事长认为,一是要创造一个干事业的平台,二是有一个激励机制,让他们能够真正做事情。早在1999年,潍柴就提出了“技术职务评聘分开”制度,让有能力、有贡献的人脱颖而出。近几年,企业每年拨款300多万元,用于科技创新成果奖励;每年拨款150万元,设立人才培训专项基金;每年斥资1000多万元,输送科技人员出国考察、深造。

如今在潍柴有两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一是潍柴“应用工程部”,这个以技术匹配研究和开发为主要职能的部门,却属于营销系统。二是潍柴的营销人员个个是技术型人才。通过“市场和技术”的有机结合,潍柴形成了独特的无障碍沟通机制,潍柴人称之为“协同效应”。

链合创新,成功打造自主创新“推进器”

世界第一款对发动机、齿轮箱和车桥进行系统匹配和研发的“动力总成”产品,去年底在潍柴动力诞生。这就是说,整车厂只要匹配设计自己特色的驾驶室和车厢,一款新型卡车或客车就可以推向市场,研发周期为原来的1/5。这个“动力总成”就是潍柴动力“链合创新”技术开发思路的成果之一。

如果合作创新为“横向”,那么联合产业链就是“纵向”。6月28日,潍柴动力与福田汽车在京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双方建立技术创新的共同研发机制,整合各自在全球的研发机构。借此,福田汽车节约了试验成本,潍柴动力获得了良好稳固的客户关系。

“链合创新”首先需要的是一个产业链。2006年6月底,潍柴与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德国博世公司全面携手,共同向高端技术进发,抢占欧Ⅲ乃至更高标准的发动机市场。从此,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与中国最大的内燃机制造企业之间实现了强强联合;就在潍柴与博世公司签约前半个月,“潍柴动力产品研发共同体”宣告成立,来自行业内的32家有实力的零部件供应商加盟。形成了以潍柴动力为主体,各零部件供应商优势互补的局面。

与此同时,潍柴先后同山东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研)企合作关系,构筑了产学研密切合作的技术研发平台。

潍柴人意识到,要振兴中国装备制造业,必须将整个产业链进行优化整合;集合优势资源,必须将创新的思想融入到新产品研发的全过程中;必须将市场意识根植于企业每一位员工的心中。行业内,企业间要形成合作链条;企业内,研发部门与营销部门要形成互动机制;产业内,上下游企业更要成为研发共同体。这是“链合创新”的内涵,也是潍柴对自主创新更深层次的阐释和探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