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专家建议安全合理开发利用唐家山堰塞湖

2008-07-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练玉春 我有话说

一个多月前,唐家山堰塞湖是悬在地震重灾区绵阳市民们头顶的一把利剑,也是“5・12大地震”之后让全中国为之忧心忡忡的最主要的次生灾害。如今,经导流明渠自然泄流,唐家山堰塞湖水量只剩8000万方,水位也已经下降到713米,早已经在安全水位以下。自地震灾害以来,一直奋战在地震灾区和唐家山堰塞湖地域的部分地质和水利

专家们认为:不应一味恐惧,应该在科学、安全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唐家山堰塞湖。

“不能只把唐家山堰塞湖看做是自然灾害,应该把它同时也作为一个有用的资源来看待。关键是要做出科学、细致的地质、水利等方方面面的工作。”在涪江大堤的巡查现场,绵阳市水务局党组副书记、城区河道管理局局长何国庆这样告诉记者。

抱有同样观点的还有正组织地质、钻探等专业人员在唐家山堰塞湖坝顶展开地质勘探、地质测绘、钻探考察的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院地质工程分院的施裕兵副总工程师:“地震造成了山体垮塌、滑坡,在一分多钟内形成了一个天然大坝,这样的大坝在正常施工情况下,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完成。而水利部门、地方政府、部队官兵齐心协力取得了唐家山堰塞湖的排险工作的胜利,在目前情况下,就不能轻易把这个天然大坝放弃了,立足科学、做好地质勘查,会同各方力量,合理开发利用唐家山堰塞湖的水力资源。”

据介绍,目前,对于唐家山堰塞湖的开发利用还处于地质科学考察、构想论证阶段,大体上有三种处理构想:其一,保留堰塞湖现状,建成地震遗址的一部分,在堰塞湖库区开发地震旅游。堰塞湖区正好是当地羌族传统聚居区,还保留有学术界公认的大禹故里,作为特色旅游开发,对于当地重建和受灾群众经济生产生活都大有裨益;其二,地震前就有规划:在堰塞湖上游3、4公里处修建坝高100米、装机容量15万千瓦左右的漩坪电站,目前,可以利用唐家山堰塞湖的天然坝体,进行加固和科学规划后,开发水电。当然,对于可能的影响必须全面细致考察;其三,推平堰塞湖坝体,恢复原有河道。这将面临的问题是堰塞体土方量太大,如何处理是一大难题。

施裕兵早在5月17日就进入唐家山地域,在22日就利用对地表地质改变的考察,推算并上报了堰塞体的地质物质构成和结构,目前的钻孔勘探取样也证实了他当初对于堰塞体的判断,目前的地质考察表明:堰塞体主要由上部的孤块碎石和巨石层、以及下部的河床淤积的含泥粉沙构成,坝体在地震中极短时间内压实,坝体稳定,有较高的抗滑抗冲刷稳定条件,坝体渗透性比较差,下部结构密实,不易出现管涌破坏。

专家们认为:对于唐家山堰塞湖,应该用科学态度看待,在充分的科学调查研究基础上,充分论证、比较分析,经严格的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招标计划、施工图设计等一系列环节,在每一个环节,集合地质、水利、水文、气象、工程、机电、环评、消防、安全、卫生等各个部门专家的力量,可以对唐家山堰塞湖有一个科学的分析、科学的规划、科学的设计。

而50多位地质专家目前正在唐家山堰塞湖坝顶开展地质测绘和钻探勘查的工作,部分科学数据已经汇总,将为各种设想方案提供数据支持和评估参考。而相关计划中,有关方面将在9月30日,推荐较为理想的唐家山堰塞湖规划方案,并同时开始相关工作,在11月30日,可行性研究报告可望出台。

专家们最后一致强调:对于唐家山堰塞湖的开发利用,首要的也是最为重要的原则就是:一切方案,都必须建立在科学细致的工作基础上,必须注重安全,必须有利于地震灾区重建、有利于受灾群众的安置和恢复正常生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