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唤醒视觉艺术教育中的尊重意识

2008-07-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徐勇民 我有话说

社会的转型,催促着视觉艺术教育中尊重意识的苏醒。在我院视觉艺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中,已经开始关注历史的、经典的、外来的知识体系与当代的、民俗的、地域的文化的融合。在基础课程构架中反映多元文化横向的影响和本土艺术样式纵向的传承,使理性的艺术知识启蒙与热情、智慧的本土文化熏陶融为一体。

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教学方式,只要我们以尊重意识去替换过分固执,那么被忽视的、被遗忘的就应该重新被发掘与展示,已有的或被认为是权威的就应当被重新审视与思索。目前,在艺术知识具有相对恒定性的教学空间内,教师的“固有专业方向”与“社会文化价值取向”之间出现了以前不曾有过的错置,以至引起一些教师的不安甚至埋怨。这种暧昧的学术反应,常常以“固有专业方向”培养模式曾经获得的荣耀作为不屑转变个人教学观念的理由。我们应在教学实践中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是盲目地否定已有的专业知识体系;二是囫囵吞枣般地将所有当代视觉文化现象纳入到课程的范畴。

在当代视觉艺术教育中,如果不重视并实施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艺术教育,就会使教学双方陷入知识的传授与汲纳不能预期有效完成的尴尬境地。如果我们忽略视觉艺术教育日趋国际化中对本土文化价值的探究与播扬,就会弱化学生们文化的视野和判断力的敏感,钝化中国传统艺术样式中丰富的美学价值和审美意趣的把握,以至在本土文化价值认同中不自觉地形成文化自卑。当今,视觉艺术教育不断受到社会多元文化的激荡,我们面临着教育方式是否应随之变化的选择。可是现行的许多教材中,选取图示范例的跨度和有价值的作品赏析显得十分吝啬,一些本应进入主要课程体系的本土艺术样式还处于边缘化,常常礼貌地被“列入”到教材以外的素质教育类讲座之中。

我国地域广阔,有着丰厚多样的文化艺术传统,不同地域形成的文化背景和民俗中,许多有文化价值的视觉艺术样式,如石雕、壁画、年画、剪纸、皮影、楹联、祭祀庆典的空间场景等视觉形态的图形、图像,本身就潜藏着具有文化承传和艺术教育价值的资源。在我们的博物馆中,大量文物“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其形制、纹饰、色彩流溢出先民的智慧光彩,无一不令我们叹为观止。坊间流通中所能接触到的各类文物,使我们重新认识了生活对艺术的渗透作用和艺术对生活的多元表现。

当我们秉持尊重意识关注本土文化影响力提升的同时,受教育者的文化接受权益也应当受到尊重。我们面对的学生来自不同地域,有着不同家庭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家庭成员受教育的程度和社会职业身份,也可以体现家庭文化资源对作为个体受教育者产生影响的可能性。

很难设想,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教师还固守自己熟悉的视觉艺术教授方式面对心理交流陌生的年青学生,以自己曾经有过对艺术的热情和自身受教育的经历,作为对学生秉性与专业水准品评的标准。一味强调学科分类中专业的差异性(它更多地表现为材料的物质属性),忽视已产生渗透力的不同专业之间共同性(它更多地传达出对精神表现的一致追求),这种以个人经验为基础的判断依据,在社会文化发展巨大的作用力下显得十分脆弱。实际上,这已使我们看到了视觉艺术教学方式与课程具备了改革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科技的发展带动了文化呈现方式的嬗变,使视觉艺术的传播方式更趋向公共空间。网络、图像等构成了当今视觉文化的特征,形成了目不暇接的视觉文化现象。这种渗透力极强的艺术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生活与思考的方式,也影响着视觉艺术教育。与此同时,人们也在内心极力渴望对精神家园的人文回归,这已成为当今社会文化的特有现象。我们在高等艺术教育新设课程中,对科技发展给视觉艺术教育产生影响应做出的回应表现得十分敏感,但在课程中系统接纳本土丰富的艺术样式缺乏主动意识。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还不能有效地发掘学生个性,尊重其在分享社会文化资源过程中的权益,将导致主体文化意识的缺失。视觉艺术教育中文化主导价值的正确选择,决定了社会文明的积累与拓延,决定了学院视觉艺术教育不应受艺术市场价值取向影响的学术独立品格。

事实上,教师在视觉艺术教育过程中所面对的挑战,在于对主体文化意识和自身文化背景是否有足够认知,对专业角色在社会和谐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是否能重新审视,对专业领域拓展可能性是否有敏锐的判断。更重要的是,对多元社会文化背景下学生禀赋及个性差异的了解,苏醒我们全面重新认识并确立本土艺术样式在视觉艺术教育中应有地位的尊重意识,而这种学术态度与专业素养正是教师在应对社会变革与文化发展的挑战时所必须具备的。

在知识与学术信息共享化的条件下,高等美术教育应着眼于我国新时期文化战略的发展,积极主动地介入主流文化价值的导向。要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在“跨文化”特质的学历教育中,培育学生当代视觉艺术敏感力和学术汲纳力,形成永不枯竭的艺术创造力。要积极调整好保持自身办学特色与融入中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进程之间的关系,展示出具有地域特色、包容情怀、独立品格和时代气息的当代美术学院精神。(作者系湖北美术学院院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