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农家书屋: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惠及亿万农民

2008-07-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大庆 我有话说

史正常是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镇李家堡村的一位农民。和别的农民不同的是,他现在每天干完农活,回家还要接待来看书、借书的乡亲邻里,因为村里的“农家书屋”就设在他家北房,史正常的另一个身份是“农家书屋管理员”。

史正常说,有了“农家书屋”以后,他们村起了些变化:“大人们喝酒赌博的少了,借书看书

的人越来越多;娃娃们也不再满世界乱跑,一放学就来书屋看书了。”书屋的登记本显示,书屋建成一年多时间,已经有1500多人次来借书,而这个村子的人口也不过2000人。

2007年初,新闻出版总署、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民政部、财政部、农业部、国家人口计生委等八部委共同发起实施“农家书屋”工程,旨在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农民文化权益、满足广大农民基本文化需求。工程开始不久,即被列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五项重大工程之一。目前,像李家堡村里这样的“农家书屋”,在全国已建起了20000个。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

2005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获得通过。《建议》提出了“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规划。“公共文化服务”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2006年9月13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其中“公共文化服务”专辟一章,并被置于“文化产业”之前,占据了令人瞩目的地位。内容涉及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维护低收入和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以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等一系列重要部署。2007年6月16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研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指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包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农家书屋”工程应运而生,成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通过“农家书屋”这个载体,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重心“沉”入基层和农村,向那些最需要帮助的“文化洼地”集聚,体现了我国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变化的新走向。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特别是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推进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这是继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后,又一次将农家书屋工程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凸显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中的政府责任,也体现了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高度重视。

让文化成为农民生活的一部分

3月20日,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表彰会在京召开,6所“农家书屋”榜上有名,史正常管理的李家堡村“农家书屋”位列其中。作为农家书屋的代表,史正常在发言中这样说道:“以前村上没有书屋,村民们想看书只能到集市的地摊上购买、租借,而且图书种类很少,满足不了村民的需求。现在自家门口有了自己的免费借阅的书屋,多方便啊!村民们很快就自然地把书屋当成了村上的文化和休闲中心。人们常说,一本好书往往就是一所学校。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村的农家书屋就是这样一所用科技知识滋润人们心灵、传播精神文明和建设物质文明的好学校。”

史正常的这番话道出了“农家书屋”工程的特别可贵之处――将一所用知识滋润人们心灵的学校建在了村上,建在了农民身边。这种滋润不是“蜻蜓点水”,不是“雨过地皮湿”,“农家书屋”在为农民提供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培养了一种学习的习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让文化活动成为农民生活的一部分。

今年“两会”期间,在谈到“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时,许多代表、委员对“农家书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全国人大代表、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认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农家书屋对提高农民素质意义重大。他说,人的阅读经验对一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有着基础性作用。当阅读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就会有一种精神上的饥饿感。图书馆和农家书屋既能培养这样的饥饿感,也能满足这样的饥饿感。而来自基层农村的代表则深刻体会到“国家在农村的文化政策越来越完善”。

对此,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政府关注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过去几年中最值得提及的内容之一。”“政府的导向已经非常明确:即高层次的文化享受由市场满足,基本的精神文化需求要靠政府来保障。我们要按照中央领导同志的要求,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宗旨,合理配置公共文化资源,注重向农村和基层倾斜,切实改变城乡之间文化资源不平衡现象,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未来五年,我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将初步建成比较完善的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就近、方便、有效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按照计划,2010年底,全国将建立20万个“农家书屋”;到2015年基本覆盖全国64万个行政村。每一个“农家书屋”可供借阅的实用图书不少于1000册,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村村有书屋,人人有书看”,中国广大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将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