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毁约”背后的责任担当

2008-07-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旭东 我有话说

据7月7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文利是北京大学电子系应届本科毕业生。去年年底,他就和成都的一家外企签了约,然后一直把心思放在毕业设计上。可是今年5月底,他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的3名

应届毕业生一起,策划了一场“集体毁约”:4个人一起辞去了在北京、成都、重庆等大城市的高薪工作,相约来到在汶川大地震中受灾严重的的东风汽轮机厂工作。

这不是个例,而是一个群体的行动。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清华大学奔赴四川、重庆、陕西和甘肃等受灾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就有200多人。在同样的区域,天津大学有172名毕业生。南开大学奔赴地震灾区工作的毕业生有98人。西安交通大学到地震灾区工作的毕业生有100多名……

他们不是好高骛远地“抛弃”签约的单位,他们不是因为有更高收入、更优待遇的新去处而“毁约”。“毁约”习惯上是指不履行合约义务,是一个中性偏贬义的词汇。但是,用在“集体毁约”的这四位大学毕业生身上,用在执意要到灾区工作的大学生身上,它“闪耀”着责任之光。

汶川大地震之后,灾区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发展生活可谓百废待举,任重而道远。灾区的困难,就是每一个有责任心的公民的困难。“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不应该趋利避害,要担起震后恢复重建的重担,在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奉献青春,这是对社会最好的回报。”大学毕业生有这样的心声,是灾区建设之幸,是公民社会之幸,是未来社会之幸。

有一种“毁约”叫责任担当。是年轻人的一时冲动?意气用事?赴灾区工作的大学生的回答让我们可以放下心来:这是经过许多天深思熟虑之后才作出的选择。选择意味着责任。这种责任的培养,一方面来源于平时的教育积累,另一方面来源于震灾发生后,整个社会表现出来的奉献精神,国家、各级党委政府乃至第一个中华儿女在抗震救灾中的责任担当。总有一种感动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震撼让我们刻骨铭心;青少年的责任感、使命感在经历了震灾之后见“彩虹”。

我们曾经担心过、焦虑过,80后、90后到底是不是“垮掉的一代”,是否普遍缺乏责任心?我们多虑了,现在,我们也放心了。大学毕业生能主动到灾区工作,在灾区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无疑给灾区的发展与建设带来了新鲜血液、新的生机,知识、活力、开拓、进取是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也是时下灾区所急需要的“建设元素”。今日的灾区还是百废待举,来日就会是百废俱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