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重温张伯苓

2008-07-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罗京生 我有话说

张伯苓是谁?张伯苓是我国著名爱国教育家。他当过清朝海军,参加过甲午海战,他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名誉博士,他创办了南开大学、南开中学、南开女中,直到南开小学,他是西南联大的主要组织者之一。周恩来是他的学

生,张学良是他的朋友,他也曾同蒋介石、汪精卫多有过从。他从清末走来,直到新中国诞生。他的“私立民有”办学实践,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

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倒计时20天之际,我们为什么要重温张伯苓?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奥运会介绍到中国来的人,第一个明确提出中国应该参加奥运会的人,也是第一个亲临奥运会观摩的人。他是中国奥林匹克运动当之无愧的先驱者。

张伯苓是教育家,他从培养人才、振兴中华的目的出发,提出“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教育里没有了体育,教育就不完全”的思想。当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诞生后,他敏锐地看出它对塑造新国民、改革旧社会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奥林匹克运动还几乎不为国人所知的时候,就为中国参加奥运会大声疾呼。他在1907年10月24日天津第五届校际运动会颁奖仪式上发表讲演说:“中国人应该加紧准备,在不久的将来也出现在奥运赛场上。”为了准备参加奥运会,张伯苓联合国内各界热心体育人士,筹办了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社会体育组织――全国学校区分队第一次体育同盟会(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前身),参与发起组织了远东业余体育运动协会和远东奥林匹克运动会(后称远东运动会),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与国际奥委会发生关系的区域性国际体育组织。

张伯苓只比顾拜旦小13岁,可以说是与顾拜旦同时代人。他们两人对体育功能的认识有着惊人的相同之处。顾拜旦创办现代奥运会的初衷是改革教育,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他起草的《奥林匹克宪章》明确提出,奥林匹克主义就是“增强人的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生活哲学”,“通过开展没有任何歧视并按照奥林匹克精神――以互相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比赛精神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而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张伯苓也在很多场合中说:“苓提倡运动目的,不仅在学校而在社会,不仅在少数选手而在全体学生”,“最要者学校体育不仅在技术之专长,尤重在体德之兼进,体与德并重,庶不致发生流弊。故体育道德及运动精神,尤再三致意焉”。

旧中国曾参加过第10、11、14三届奥运会,但是作为当时中国体育最高领导人之一的张伯苓,却没有能够带队参加一次奥运会。1932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他因为经费问题没有成行;1936年德国柏林奥运会,他被推为领队后,因为重庆南开中学选址、建设及开学典礼与奥运会日程冲突,又没有成行;1948年伦敦奥运会,他因为正忙于处理南开校内事务,仍然没有成行。作为半个世纪历尽艰辛、颠扑躅蹶、矢志不渝,对为中国参加奥运会奋斗不已的张伯苓先生,三次与奥运会失之交臂,不能不说是一个深深的遗憾。现在我们重温张伯苓的体育思想和他为中国参加奥运会所作的不懈努力,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到中国人民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深厚感情,更深刻地理解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举行的伟大意义,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张伯苓先生对奥林匹克的不懈追求,正是中国人民对奥林匹克不懈追求的一个缩影,正像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为《中国奥运先驱张伯苓》一书所写的贺词中说的:这是“一个充满激情和信念的人所传递出的精神――奥林匹克运动不仅仅是竞技体育,更是一种思想境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