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个没有失去自信力的中国人

2008-07-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杜高 我有话说

今天的人们已很难想象,一百多年前,在中国大地上修建一条铁路,是要冒杀头的危险的。还在1872年,俄国出兵侵占我国伊犁,自强运动的“洋务”派就趁机提出要修建铁路,以便向西北运兵,同时也指出英国正垂涎云南四川,中国应及时自己开采煤矿,摆脱对洋人的依赖,否则将面临更大的困境。但这个富国自强的救时之策,却遭到一片

猛烈反对,被视为“骇人听闻之论”。1874年,日本侵略我国台湾,新疆告急,洋务派又趁机提出修建铁路的主张,再一次遭到失败。到了1880年,中俄大规模军事冲突一触即发,在这军情紧急时刻,洋务派主要代表李鸿章再次授意淮军将领刘铭传上奏朝廷,“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激起顽固派更强烈的反对,上谕:“刘铭传所奏,著毋庸议。”这次修铁路的争论又以洋务派失败告终,中国的近代化再次受挫。历史告诉我们:在围绕“铁路”这个新事物、这种新式交通方式所展开的新旧观念的激烈交锋和各派政治势力的明争暗斗,一个制度的腐朽、一个政权的颓败、一个社会的没落,也就都暴露无遗了。

但是历史又总是在曲折中前进的。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涌现出一批勇于献身的人们,以顽强的斗争精神推动社会的进步。在19世纪末那场激烈的斗争中,就出现了唐廷枢这样一位令人敬佩的民族实业家、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先驱者。

最近看了一部由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联合摄制的电视剧《大龙脉》(导演蒋秋霞,台湾籍演员张复建主演),它以历史故事剧的艺术样式,既通俗又生动地演绎着这一很难叙述的复杂的历史过程。但电视剧毕竟不是历史的论述,它要描写的是历史环境中的人。《大龙脉》尖锐地揭露了封建官僚的丑恶和腐败,塑造了唐廷枢血肉化的真实形象,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

戏剧是从光绪二年(1876年)唐廷枢在洋务派的恳请下,前往遵化境内开平镇勘测煤矿开始的。在去开平的路途,他遇到了一次地震,在崩塌的山坡上,他奋力救起了英籍华人丹妮小姐,后来她成为他的事业的最忠诚的助手。同时也结识了两位英籍技师,参与了他的开矿事业。在开平镇,他还遇见了也来探矿的英商哈里逊(这是他后来的商业对手),更目睹了一幕荒唐的杀人惨剧。

正在为皇太后修筑的东陵惠陵地宫忽然渗水,负责此项工程的官员博兴,向醇亲王报告:“此乃煤矿开采过甚,伤及龙脉所致”。醇亲王立即下令封窑。这时恰好开平镇的一个小煤窑漏水,窑主伍进财虽然也是从一个老石匠那里夺来的窑,但跟地宫渗水实在毫无关系。但博兴勾结地方官员郎瑞,当即宣布伍进财砍头示众。伍的年轻妻子赵槐花哭闹刑场,博兴又令将她逮捕法办。这时,唐廷枢挺身而出,劝告博兴,解救了槐花的危难。从这两个救人的情节中,表现了唐廷枢仁厚的胸怀和他的正义感,使观众从这位文质彬彬、和蔼可亲的实业家身上,看到了他所怀抱的强国富民的崇高理想,和他放弃在上海的优裕生活,风尘仆仆地来到开平,为贫弱的中国开掘第一座大型煤矿的豪迈举动。

唐廷枢是广东中山人。他从小在香港英国学校上学,他的英语很好。但他从小就有强烈的民族意识,有一颗热诚的中国心。他常说:中国要想不受帝国主义压迫,只有奋发图强才是惟一出路。他在英国洋行工作了10年,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历练成实业界的杰出人才。而当英商怡和洋行要委以重任时,他却作出了一个惊人的抉择:放弃洋人的高职厚薪,奋然参与轮船招商局,成为洋务派的得力助手。他对人们说:我这样抉择,因为我是炎黄子孙。

唐廷枢为开平煤矿呕心沥血,经历了千辛万苦。电视剧用丰富的情节和生动的戏剧场景,刻画了他外表平和谦逊而内心热诚坚韧的性格。在建矿的整个过程中,从筹集资金到购买机器,从建立管理机构到制订各项制度,从招聘人员到技术运用,从选择开钻地点到说服居民迁坟,都压在他一人的肩上。戏剧中表现的他和同事们在雨中搬运机器的场面,和他跪倒在一个个坟墓前请求原谅的场面,都以一种精神和人格的力量感动着观众。而这样一个一心为富国利民不辞辛劳的人的身旁,却站着一个朝廷秘密派来的监视者福森,这个人最后终于赶走了唐廷枢,夺取了矿务局总办的职位。

当唐山矿大量出煤,日产煤达到了400多吨,这时,富有远见的唐廷枢又冲破保守势力的重重阻碍,想方设法解决煤的远地运输的大难题。1881年,他挖掘了胥各庄至芦台的一条煤运河,接着又以“快车马路”的名义,悄悄地修筑起唐山矿至胥各庄的铁路,加速运煤。这短短的一条约10公里铁路,是一个历史性的创举,它是我国第一条标准轨距的铁路,戏中描写了他为购得标准尺寸的铁轨,和外商进行的一场艰苦的斗争。他一再说,“大清有了煤,英商就慌了”,“我们修起了铁路,英国的煤就没有市场了”。李鸿章不愧为政坛老手,他吸取了“大争论”失败的教训,直到这条铁路修成后才向慈禧太后禀报,并有意将它说成是“马路”。此时醇亲王已取代恭亲王,最为慈禧倚重。李鸿章便加紧做他的工作,说明兴办铁路的种种好处,同时支持唐廷枢在胥各庄建立修理厂,设计并制造出了我国第一台火车头,命名“龙号”。

正当龙号机车伴随着丹妮的欢呼,沿着轨道在旷野上行驶,灾难同时降临到唐廷枢头上。太后下令处置他,唐廷枢为保护丹妮,先宣布开除她,然后从容被捕。电视剧动人地描写了唐廷枢在监狱里正气凛然的人格。他不以个人安危为重,即使张炎提出的救策,以减少产煤量给朝廷施压来救出他,也遭到了他的反对。在这期间,以博兴、郎瑞为代表的封建官僚和以伍贵为代表的地方黑恶势力,一直没有停止对他的迫害和对铁路修建煤矿开采的破坏。阴谋未能得逞,光绪十年春,西太后下令释放唐廷枢。

这以后,太后召见李鸿章,恩准修建铁路。唐胥路随即延长到了芦台,1888年,再延长到天津,全长达130公里左右。这个过程,对唐廷枢来说,是他蒙难更多,也是他人格光辉更令世人敬佩的岁月。

电视剧从多方面表现了唐廷枢的品格和他的精神境界。穿插了丹妮对他由敬佩而产生的爱情。这里面有不少动人的情节。唐廷枢十分珍惜丹妮的真情,但他洁身自重,恪守对病妻的忠诚。充分表现了一个知识人的高尚节操。

电视剧还描写了槐花这样一个性格大胆泼辣,而又屡遭欺凌的妇女形象。每到她的出场,戏剧就热闹起来,也就多了一点色彩。英国技师爱上了她,这个情节很有点喜剧意味,西方的文明看来要冲破这个封闭的封建王国了。

唐廷枢的事业最后还是以悲剧收场。16年前,他赶着马车来到开平,16年后,他坐在自制的火车上被迫离去。1892年10月7日,60岁的唐廷枢病故。正在这一刻,被清兵追捕的丹妮,打开了唐廷枢赠送给她的怀表,惊恐地发现时间忽然停顿了。这就是电视剧的最后一个镜头。

史载:唐廷枢死后,上海的英文报纸《北华捷报》发表讣告,赞扬“他的一生标志着中国历史的一个时代……他的死,对外国人和对中国人一样,都是一个持久的损失。”李鸿章也悲叹:“中国可无李鸿章,不可无唐廷枢!”

看完《大龙脉》,我很自然地就想起鲁迅先生的名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里的那几句话:“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唐廷枢就是这样一位没有失去自信力的中国人,虽然他是在那样一个腐败的政权统治之下奋争着。

“大龙脉”指的是甚么?它不是封建官吏们说的玄奥神秘的“风水”,而是电视剧告诉我们的,长长的铁路象征着的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那才是真正的“大龙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