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父母为奖励孩子伤脑筋

2008-07-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苏雁 我有话说
本报讯(记者苏雁)从最初奖励一餐肯德基,到现在要去境外旅游,孩子的“胃口”越来越大了。苏州的很多家长都感到困惑,孩子成绩考得好,该不该给予物质奖励?究竟如何给孩子以正确的鼓励?

苏州市民王先生告诉记者,第一次奖励儿子,是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数学都得满分,他特地带孩子吃了一餐肯德基。并跟

儿子约定,今后只要考出好成绩,就奖励一样东西。六年来,孩子成绩不错,爸爸每年都履行诺言,奖品的档次也越来越高。今年暑假,儿子考了全班第一名后,居然提出要去日本旅游,这大大超出了王先生的预期。王先生担心地说,如果答应了,下一次又该拿什么奖励呢?

采访中,很多家长告诉记者,为了激励孩子学习,家里都曾采取或长期使用类似王先生那样的物质奖励办法。

苏州市外国语学校的教师们认为,好成绩岂能靠重奖。学习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份内事,家长的许诺和物质奖励,会给孩子以学习动机的误导,认为“学习是为了父母”。父母奖励重,就学得好,一旦没有了奖励,就没有了学习的动力。

针对目前很多家长利用物质奖励来刺激孩子读书的现象,苏州市家庭教育专家孙如湄认为,父母对孩子取得的成绩感到高兴,这种情感和表达,是人之常情、无可非议。但是,以物质奖励作为长期激励手段,不仅滋长了孩子的虚荣心,让孩子学会攀比,也会促使孩子逐渐把爱理解为功利的、可物化的。可取的方式是,父母给予孩子精神鼓励,两代人一起回顾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一方面,父母可以把对孩子的肯定、欣赏表达出来;另一方面,也让孩子在“重回首”自己成长的过程中,进一步汲取再上台阶的力量。

孙如湄指出,不同家庭对孩子成长的不同态度,决定了孩子最终能走多远。特别是高考过后,近年来家长往往是大摆谢师宴、对孩子重重褒奖,这会让孩子原本紧绷的弦完全松下来,觉得考取大学就万事大吉了,不再需要勤奋学习和努力拼搏。也正因此,有些孩子上大学后,出现了先“武装”自己、再放松自己、最后放纵自己的现象。所以家长应保持理智和冷静,把关注的重心放在引导孩子如何完善自己、如何走好今后的人生路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