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汶川地震遗址博物馆初步划定四处整体保护区域 年内将有十余项受损遗产抢救修复工程开工

2008-07-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李韵 我有话说
本报北京7月25日电(记者李韵)今天,国家文物局在2008北京国际新闻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文物保护司副司长李培松、博物馆司副司长李耀申向参加北京奥运会采访的中外记者介绍了“5・12”汶川大地震中文化遗产受损及中国文物系统抗震救灾的情况,并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

在回答本报记者提出的关于地震遗址博物馆的选址问题时,李耀申副司长表示,北川县城、汶川县映秀镇、绵竹市东汽汉旺厂区和成都市虹口深溪沟,这四处典型的遗址已初步划定为整体保护区域。

李耀申介绍,根据温家宝总理等有关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从5月下旬开始一直到6月中旬,国家文物局分别在成都、北京召开了三次有关方面专家的讨论会,综合专家意见,并且结合国内外同类博物馆建设的一些经验,组织编写了《“5・12”地震遗址博物馆研究报告》。在编制研究报告的同时,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恢复条例”的有关要求,国家文物局协助中国地震局,联合国家民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包括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成立了地震遗址博物馆建设规划协调组及专家组,帮助四川省有关方面组织专家进行了地震灾区遗址的一些实地勘察和研究的有关工作。7月18日,四川省政府正式向国家灾后重建规划组上报了《地震博物馆遗址规划建设方案》。

根据这个方案,“5・12”地震博物馆在建设上将采取点、线、面结合的展示体系,内容包括:上述四处准备整体保护与展示典型的地震遗址;具有收藏、保护、展示、研究等功能的博物馆;典型的实物,比如遇难者纪念构筑物,里面可能涉及到遇难者的遗物、照片、姓名、年龄组成的纪念墙和其他设施。方案还将“5・12”地震博物馆的主要功能定位为见证和展示、纪念和凭吊、警示和反思、科普和教育、科研和发展等功能。李耀申最后表示,希望通过两到三年的努力,最终把这座地震遗址博物馆建设成一座整体上具有纪念教育和科普功能的多种功能集合的具有国际影响的遗址专题类的博物馆。

针对本报记者“都江堰古建筑群,以及羌族碉楼和村寨的抢救修复工程分别于6月中旬和7月15日相继开工,这种选择基于何种标准?”的提问,李培松副司长说,都江堰古建筑群是世界文化遗产,影响非常大,其中的二王庙和伏龙观古建筑群受损严重;羌族碉楼村寨是列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的项目,它的分布范围非常广,主要在四川的汶川、理县、茂县和北川,这次受损也非常严重。工程技术人员为了准备这两个项目的启动,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到实地进行调查评估,完成了规划和设计方案。国家文物局依法批准了这两个项目开工。为了保证先期开工项目的顺利实施,国家文物局还指导四川省文物局成立了专家组,对方案的设计和质量的检查进行把关。

李培松还指出,上述两处文化遗产只是首批抢救修复项目中的两项。地震发生以后国家文物局在组织专家深入灾区调查评估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论证,本着依法合规、特事特办、严格管理、保证质量的原则,选择了一批受损严重、价值比较高的文化遗产作为首批启动的抢救修复项目。继都江堰古建筑群和羌族碉楼与村寨之后,预计在今年内还要有10个左右的项目陆续开工,如彭州的领报修院、新都的宝光寺等一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在进行先期的维修方案设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