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涟水:在创新中求发展

2008-07-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牛煜麒 我有话说

江苏涟水,光荣的革命老区。但因种种原因,在后来的发展中,和整个苏北一样,被抛在了后面。曾几何时,“穷”成了涟水的代名词。不但穷,而且上访率高,成了远近闻名的上访大县。穷则思变,为改善民生,从招商引资,到发展教育,再到自主创业,新任县委书记李卫平在创新发展上努力做文章。

“涟水这锅不温

不火的水现在终于开了!”一位曾经在涟水工作多年的老干部看到家乡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发自肺腑的感叹道。

从“普遍撒网”到专业招商

“奖要奖得心动,做要做得彻底”。

和往常不同,这一次县里面没有下达硬性指标,而是明确了以专业招商为主的招商引资思路。对招商引资的单位和个人实施加分、奖励等考核办法,对没有招商引资的单位也不进行任何惩罚。

专业招商,这条路子走对了。今年以来,涟水县招商引资工作捷报不断:投资10.1亿元的国际文化商贸城项目和投资超亿元的嘉诚高新化工项目、峰达电缆项目、兴盛管桩项目等大项目一个接着一个落地生根,开工建设。1-5月份,该县上报市里的规模项目99个,其中新增项目45个,累计固定资产实际到位资金16.12亿元,同比增长31.8%。

从“普遍撒网”到专业招商的转变,大大促进了涟水经济的发展。

兴办教育,培养人才

“沭阳财主宿迁庙,涟水人讨饭上学校”,这是在苏北地区流传的一句民谣。历史上,涟水一直都是一个重教育的地方,素有“穷读书,苦上学”和“安东出才子”之说。

作为民生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被李卫平提升到了突出的位置。“现在工作的重点是发展经济,但关键还是教育,多培养有用的人才。”在一次全县干部工作会议上,李卫平由衷地说。

涟水坚持按照“借助外力、依靠民力、挖掘潜力,实现教育投入主体多元化”的办学思路。经过努力,目前全县已拥有1所民办大学、2所国家级四星级中学和1所国家级职业教育中心。

涟水金邦职校的一间教室里,20多位年轻人正在学习服装加工技术。19岁的王玉娇来自附近的杨口镇,在这里学习十几天,已经会做衣服口袋了。“不用交学费,一个月后毕业,学校给发证书,还帮着联系工作。”王玉娇笑着对记者说。

教育的发展为涟水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加快了城市化建设进程,拉动了相关产业发展,提升了涟水的知名度和开放度,提高了社会文明度,更提升了涟水的文化魅力。

自主创业,发展经济

“走新路难免会遇到泥泞。”李卫平这句话让涟水的干部记忆犹新,“但如果我们只依靠外力,没有自主创业,就永远不可能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李卫平说。为此,涟水县近年来瞄准自主创业,大大推动了经济发展。

在涟水县南集镇街头,有家“三少服饰”服装加工厂,老板叫殷长元。他原来是粮管所的职工,企业改制后,他就和会缝纫手艺的妻子一起南下常熟搞服装加工。镇上为他们免费提供厂房,通水通电。如今“三少服饰”做成了当地的品牌。

用双手把50元创业资本做成1000万元“大蛋糕”的姜汉章,靠借来的8000元钱打拼出2000万资产的大老板张峰,还有陈中华、陈华云、马秀芹、蒋同国、汪祝平等等一大批外出创业、返乡创业、本土创业的典型人物,成为全县干群效仿的“明星”。自主创业还带动了涟水当地的就业,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了技术工人,有了一技之长,并且逐渐富裕起来。

一位经济学家曾说,苏南苏北的差距不在于经济,而在于观念。李卫平说:“我们要树立信心,提升自主创业的能力,让涟水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地方。”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