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论集萃

2008-07-27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欧阳修与狄青之死

罗家祥在《欧阳修与狄青之死》(刊于《学术月刊》二○○八年第四期)一文中指出,北宋仁宗嘉?元年,一代名将狄青在枢密使任上被贬离汴京,数月之后在陈州含冤而死。在这一悲剧的酝酿及演变过程中,北宋另一名臣欧阳修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以种种诬枉

不实之辞三次上疏宋仁宗,对狄青被贬乃至身死产生了决定性影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北宋最高统治集团内部文臣群体的“恐武症”及由此而形成的核心价值观念。狄青之死固然令人痛惜,积极制造狄青悲剧的欧阳修实际上也是另一类悲剧角色。宋代最高统治集团对武将无孔不入的高度防范,文官集团对武将群体的极度鄙薄与蔑视,注定了狄青等杰出将领难以摆脱悲剧命运。这种畸形的文武关系不仅成为绞杀名将的刑场和产生庸才的温床,也使得两宋王朝在民族战争中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穷于应付的地位。

两汉社会的“小男”“小女”

王子今在《两汉社会的“小男”“小女”》(刊于《清华大学学报》二○○八年第一期)一文中指出,两汉未成年人中以“小男”“小女”标志的身份,或主动或被动地初步参与了社会生产和其他社会活动。“小男”“小女”身份包括“使男”“使女”和“未使男”“未使女”。“使”字,可以理解为具有了基本劳作能力。当时,“小男”较“小女”享受更高的社会待遇。除了不少儿童因生计艰难被迫承担繁重的劳作之外,有的儿童是在暴力胁迫下作为人质体验生死劫难的。“劫质”常常以未成年人为对象。“为人所略卖”的情形,则与“置奴婢之市,与牛马同兰”的社会现象直接相关。王莽时代对“略卖人妻子”行为的指责与惩治,在当时具有保护妇女儿童的意义。

李自成起义军深得民心的政策

南炳文在《李自成起义军深得民心的政策分析――兼论李自成起义军“均田”口号非“平分土地”》(刊于《求是学刊》二○○八年第二期)一文中指出,李自成起义军之所以能够深得民心,主要是因为受益于其在崇祯十三年以后推行的减轻赋役负担、赈济贫穷、严明军纪和平买平卖四项政策,而非土地政策。李自成起义军提出了“均田免粮”口号,而根据明清时期“均田”的含义、李自成的思想体系以及起义军推行的土地政策来看,此处“均田”不是指平分土地。明官府也曾注意到当时的社会矛盾,实行过与李自成起义军相类似的政策以自救,但终因阶级利益所碍未能彻底推行,从而走向败亡。研究李自成起义军的上述政策,对重新客观审视晚明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明末农民起义所达到的政治水平具有重要价值。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