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精神接力永不断线

2008-07-3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陈劲松 特约记者 钟友国 通讯员 付文武 我有话说

在广州军区“塔山守备英雄团”“李向群连”纪念馆前,矗立着一尊李向群肩扛沙包奋勇向前的雕像。这是一座将人民利益扛上肩膀、举过头顶的精神丰碑。

如今,“李向群精神”就像茫茫大海上的灯塔,时刻指引着“李向群连”官兵知荣明耻,追求崇高,完善自我。

十年来,“李向群连”五届班子传递着一个接力棒

:用科学理论建连育人,用“李向群精神”鼓舞士气,引导官兵走英雄成长之路。

“李向群连”官兵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一项项制度:每一次新兵入连,连队都要组织官兵在李向群雕像前宣誓;每一次重大任务前,都要在李向群雕像前表决心;每一次发展新党员,都要在李向群雕像前佩戴党徽进行宣誓;每一次老兵退伍,都要在李向群雕像前举行告别仪式。

“李向群连”官兵十年如一日地保持着一套习惯:每天,官兵轮流为李向群铺整理一次内务;每次点名,当点到李向群的名字时,全连官兵齐声答“到”;每一个官兵的柜子里都摆放着一本李向群故事集;每个星期,每个官兵写一篇学习践行“李向群精神”的心得体会;每个季度,搞一次“李向群式标兵”评选。这些特殊的活动,让官兵们每时每刻都感受到“李向群精神”的熏陶和鼓舞,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李向群的精神”已融入官兵的血脉,化为连队的魂。

深圳籍战士徐建翔是家中独子,从小娇生惯养,训练怕苦怕累,入伍不久就因不适应部队紧张生活,不请假就外出,挨了处分。调入“李向群连”后,连队干部、班长、骨干经常找他聊天谈心,帮他走出心里阴影。

在连队荣誉室,李向群“家富不忘报国”的理念强烈地震撼着徐建翔;在日常生活中,连队官兵互敬互爱互助的氛围感染着徐建翔。渐渐地,徐建翔和这个集体融为一体,训练场上拼命练,脏活累活抢着干,险难任务往前冲。后来,徐建翔当上了副班长,被评为“李向群式的好战士”。在博客中,徐建翔写道:科学发展观为人生指引航向,李向群则是我人生路上的榜样。

四班长蓝足元刚入伍时身体瘦弱,体质差,体重还不到110斤;2个多月入伍训练成绩不合格,5公里越野要28分钟才能完成,400米障碍有的过不了;遇到困难就爱哭鼻子,被战友们戏称为“蓝黛玉”。

蓝足元自暴自弃地说:“我身体素质不好,再怎么训都没用,呆在战斗班排只有给连队丢脸的份儿,让我去炊事班吧。”大家用“李向群精神”鼓励他,一起帮他分析原因,还专门咨询了军体教员,最终制定出一份科学的训练计划:按照上肢、下肢、腹部三个部位,有针对性地进行力量、耐力、暴发力的训练。连里班长轮流给他“加小灶”,晚上统计分析训练情况并及时作出调整。经过严格帮带,蓝足元的训练成绩快速提高,在全师组织的破纪录、挂奖牌活动中,他取得两个单项第一,并荣立三等功。在战友们眼中,蓝足元从“蓝黛玉”变成了“铁榔头”。

战士吴四海是湖南农业大学的在校学生,家庭比较富裕,在大学学习期间,深受李向群事迹感染。2002年底部队到大学招兵,身为独生子的他,不顾父母的强烈反对,毅然从军入伍,坚决要求到李向群生前所在连接受锻炼,并如愿以偿地被分到“李向群班”。

在全团官兵的心里谁都知道,当“李向群连”的兵,意味着要比兄弟连队辛苦得多,要比别人付出得多。吴四海处处以李向群为榜样,与连队战友不比吃穿比学习,不比享受比训练。后来,凭着过硬的素质,吴四海被任命为“李向群班”副班长,退伍返校后被选为学生会主席。在校园网上,吴四海开辟的“李向群网页”,成为同学们最为关注的人气网,也成为他和同学们刻苦学习以身报国的动力源。

看一看连队的荣誉室,想一想自己为连队做什么?看一看英雄战士李向群的雕像,想一想自己离英雄的差距有多远?看一看连队的荣誉牌,想一想自己离上级领导机关的要求有多远?当“李向群连”官兵在学习、训练、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对照这“三个看一看、三个想一想”,思想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当官兵们获得荣誉、取得成绩而沾沾自喜时,对照这“三个看一看、三个想一想”,所有的骄傲自满情绪就会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努力地工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