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功夫熊猫》热”引发的文化思考

2008-07-3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梁捷 赵达 王逸吟 我有话说

充满“中国元素”的《功夫熊猫》给世界带来了一场功夫旋风。图为巴黎一家电影院的《功夫熊猫》大幅广告。中新社发

动画片《功夫熊猫》在今年夏天格外火热。此片在国内外各大影院上映后,票房全线飘红。有关专家、学者认为,《功夫熊猫》这部电影,不属于某一种文化样式或传统,它是世界文明、文化的共生物,我们在欣赏的同时要从中学习借鉴,以提高我们自身的文化创意能力和传统元素的转化能力。

用“中国元素”震动世界

好莱坞梦工厂电影公司此前制作的《埃及王子》、《小鸡快跑》、《怪物史瑞克》、《小马精灵》、《帽子里的猫》、《马达加斯加》等动画电影大片,取得过不错的市场效益,但都没有像在中国上映的这部《功夫熊猫》所引发的“地震效应”这么强烈。据了解,《功夫熊猫》的制作前后耗时5年,制作成本高达1.3亿美元,全球宣传推广成本更高达1.25亿至1.5亿美元。

“水墨山水背景、庙会、面条、功夫、针灸、爆竹、杂耍、书法、青砖白瓦、店小二……”中国文化元素在电影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的古中国,从一只喜欢滚来滚去的大熊猫阿宝学艺说起……“相信自己,人人都能成为大侠”的“禅”式自我领悟,使这部充满“中国符号”、来自中国文化元素的美国式励志电影,在中国观众心底引出温暖的共鸣和眼红心热的嫉妒。外电甚至评述说,它的发行也几经波折,因为它伤害了一些人的感情,部分国内艺术家认为该片是窃取了中国的文化遗产。以至发出这样的呼声:“中国的文化元素怎么被人家用了?”“好莱坞劫后余生在中国捞金。”“为什么《功夫熊猫》不是我们的?”“从《功夫熊猫》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种冲击与挑战?”各种议论,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粒石子,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涟漪。这不仅给文化界、影视界提出了问题,也留给了全体中国人一个思考机会。

有专家学者认为,《功夫熊猫》最大的卖点就是风靡世界的中国功夫、中国故事、中国元素,这些中国符号存在于好莱坞动画电影中,并且大获成功。一方面说明,中国元素已经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作为国粹,我们自己却常常忽略,动辄大讲欧美风格,这正是需要我们好好反思的。

“中国元素”只是一种符号。2007年,在一场“寻找中国100个元素”的大型网络调查活动中,长城、春节和龙分别列为“中国元素”前三,而熊猫、中国功夫、戏曲脸谱、针灸、书法等也毫无争议地出现在长长的名单中。

今天,中国元素早已不胫而走,遍布世界。1964年,根据《西游记》改编的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大闹天宫》拍摄完成。影片中山、水、云、龙宫,都是在中国绘画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洋水彩、水粉画的技法,以达到逼真而有诗意的境界。而片中孙悟空及玉皇大帝、龙王、太白金星、哪吒、托塔李天王等形象,都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这部影片在国际上产生了极大影响,1983年6月在巴黎放映一个月,观众达10万人次。除《大闹天宫》外,虽然我们也曾制作出《哪吒闹海》、《神笔马良》、《葫芦娃》、《孔雀公主》等优秀作品,但应当看到,在动漫制作上,我们已经落后于他人。上世纪,日本的《铁臂阿童木》、《聪明的一休》等在中国电影市场上走红时,就曾引起我们的反思。

有专家说,在文化共生的今天,《功夫熊猫》不属于某一种文化样式或传统,它是世界文明、文化的共生物。我们在欣赏的同时,应该自我反思并从中学习,将目光聚焦于提升中国自身的“软实力”。

“领养文化”与“文化领养”

文化是流动的,也是漂移的,谁也无法控制这种有形的和无形的流动与漂移。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在“领养文化”的引领下,认为文化也可以被领养。风光了100多年的好莱坞一向奉行“拿来主义”。他们宣称,“好莱坞永远都在寻找最好的故事,它发生在哪里并不重要”。梦工厂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生产出《功夫熊猫》这样的文化混血儿,就不足为怪了。

与此同时,中国也加快了文化的流动与漂移。我们看到,中国的影视界也从好莱坞和梦工厂学到了不少东西。把那儿的文化领养到本土,比如商业电影独特的艺术形式规则、商业规则、电影理念和运作方式等。获得奥斯卡大奖的李安的《卧虎藏龙》以及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等大片,能够成功打入欧美电影市场、获得西方观众的认可,这就是“文化领养”结出的果实,是采取“双重编码”文化策略、实现“中西合璧”的产物。

《功夫熊猫》自首映以来,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中国功夫的热潮。中国导演陆川在博客中写道:“巨大的惊喜,乐晕了,笑声不断。多灾多难的季节,它(《功夫熊猫》)送来的欢笑太珍贵了。”

陆川认为,从制作的角度来说,《功夫熊猫》几乎是完美的。东方神秘主义通过极具中国或者东方色彩的视觉元素,完美呈现在电影中,乌龟大师仙逝的段落,完全是羽化升仙的视觉再现,显示了创作者对东方生命哲学,从内在因果逻辑到外在物化的表象,都有非常精湛的了解和认同。大洋彼岸的创作者们在如何对待、发掘、使用本民族文化,并如何同流行文化相结合上,给我们上了极具启发意义的一课。

中国传媒大学陈卫星教授说,中国电影要走向世界,要实现跨文化传播,必须学会如何对电影的艺术信息、文化信息、影像信息进行“编码”,发掘既具本土性又可以为全世界所理解的那些“文化资本”。就是把有益的文化“领养”到中国,在保持本土文化特色的同时也兼顾与世界文化的沟通。中国电影不能走向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过于狭窄的电影题材限制了其影响力的扩大。中国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累,有着无可替代的题材优势,遗憾的是我们对这些题材资源缺少现代性的理解和世界性的关照。总是试图用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来维持本土文化,从而丧失了弱化了它的竞争力。

也有学者认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当中所要承担的使命是社会转型,这涉及到经济意义和象征意义上的文化传播的转型,即要跟世界经济体制和世界传播趋势接轨。本土文化与非本土文化的碰撞会产生出具有“文化杂交”意义的文化断片,这将成为本土文化的新形式,从而在激发新的社会想象的过程中使本土文化获得新生。

如何在时尚与传统间求得平衡

如同生物的进化一样,文化在沧海桑田的世纪衍变中也同样经历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考验。要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不让文化成为历史中的化石,成为记忆中的碎片。

有学者指出,我们在开发传统文化资源的时候,必须要有选择性,要与西方的时尚元素相结合。这是《功夫熊猫》留给我们的启示之一。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中国的“文化元素”对我们自己来说,既是深厚的积淀,也是一种限制。由于我们熟知中国历史文化的具体背景和脉络,反而容易被限制,难以天马行空地发挥想像力。设想一下,如果《功夫熊猫》是中国人制作的,就未必能引发全球轰动效应。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也是当今文化建设的重要议题,想让传统和今天有个结合,就需要让时尚元素和传统有一种创造性的联系。

怎样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如何守望我们的精神家园,这是《功夫熊猫》带给我们的另一启示。物质文化遗产是以物化形态而存在的,是有形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它不受当今人们活动的影响而存在(天灾和蓄意人为等因素除外)。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我们应满腔热忱地守望好我们的精神家园。如著名学者冯骥才所说的那样,似乎在不知不觉之间,曾经千姿百态的城市已经被我们“整容”得千篇一律,大量的历史记忆从地图上被抹去,节日情怀日渐稀薄,大量珍贵的口头相传的文化急速消失。我们应该做好普及工作,告诉大众什么是物质文化遗产,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的价值在哪里。只有人人明白了这些价值,才会自觉地爱惜和保护,才能使全人类永远拥有并享用诸如中国符号这样的文化财富。

一位影迷感叹:“与其临渊慕鱼,不如退而结网。”大力发展我们的文化创意产业,是《功夫熊猫》带给我们的启示之三。对当代消费者而言,仅仅照搬传统的一些文化内容和故事是不够的,需要把传统的文化元素和当代人所喜爱的各种创意结合起来。正如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教授所指出的那样:与近年来在全国各地风生水起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始终拿不出有影响力的作品。从根本上讲,原创能力的不足,一直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关键是如何借鉴梦工厂的成功经验,提高我们的创意能力和传统元素的转化能力。

大闹天宫的孙悟空见证了国产动漫的昔日辉煌,如何在继承文化的同时将其发扬光大,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资料照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