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红沿河:核电自主创新梦想起飞的地方

2008-08-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瑟 特约记者 吴琳 我有话说

来到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西端渤海辽东湾东海岸边正在建设中的红沿河核电站时,偌大的工地上并没有记者头脑里想象的繁忙场面。

看到记者迷惑的眼神,陪同我们采访的红沿河现场项目部经理伍伯基笑着解释道:“核电建设就是这样,因为它很严格,每道工序都必须严格按要求规范去做,所以没必要搞大会战式的建设

。”

目前,红沿河核电建设项目已开工了两个主体工程。昔日荒凉的海滩,如今已被一排排钢筋水泥装点成了中国核电最大的亮点。未来,这里将承载着中国发展自主创新核电的梦想,展开圆梦的翅膀。

核电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今年年初发生的雨雪冰冻灾害中,煤电因为种种原因让中国的老百姓揪着心。看着电厂里越来越少的煤堆,人们都在问:难道只有煤电才能解决中国电力紧缺的现状吗?

回答是否定的。科学家们在核能的和平利用上找到了答案。各国都看到这样一个现实:核能是地球上最丰富、最清洁的能源。

据介绍,地球上金属铀和金属钍的储量是煤和石油储量的20倍。一个功率为100万千瓦的核电机组,一年使用的核燃料只要30吨,而同样一个100万千瓦的火电站,每天要烧1万吨煤,需要10列火车皮才能运去。这10列火车的运量,如果供应给核电站,可以使用30年。

核电的好处还不止于此。红沿河核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苏圣兵告诉记者,红沿河核电站一期共建设四台百万千瓦的压水堆核电站,与同等规模的燃煤电站相比,每年少消耗原煤约1200万吨,减少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约2400万吨,二氧化硫约10万吨,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气体约6万吨,煤灰约120万吨。而一年减少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相当于1300万公顷面积的森林的吸收量。

红沿河核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许钧才说,正因为核电不造成对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又能实现可持续利用,所以推进核电建设,成为我国能源建设的一项重要政策。

据许钧才介绍,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比较完整核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了核电的自主研发。到“十五”末,我国核电工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但数量很少。从1991年我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一期并网发电以来,我国共有6座核电站在运行,发电量只占全国发电总量的2%,与世界先进国家存在明显差距。因此,2007年10月,国务院正式出台了《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明确规定:到2020年,我国核电将占全国发电总量的4%。

据了解,我国目前在压水堆核电站设计、设备制造、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等方面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能力,为实现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发展核电,不仅是我国解决用电问题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我国工业制造业整体工艺、材料和加工水平的必然选择。”许钧才说。

“我们有能力靠自己建设好核电站”

红沿河核电有限公司项目经理伍伯基自1987年大学毕业后,一直奔波在核电建设工地。他回忆:当年到大亚湾核电站工作时,他只是个小小的技术员,被分配的第一项任务是数工地上来往的车辆。当时几乎所有的技术主管都是外国人。那时他就想不明白:自己明明大学毕业了,却为什么只能帮外国技术人员数车辆?

几年后,当他来到另一个核电建设工地时,情况发生了戏剧性变化。当年给他当技术主管的外国人成了他的员工。

“通过几年努力,我们已经攻下了基建的所有技术难关。”伍伯基的脸上笑得格外灿烂。

2007年12月12日,伍伯基来到红沿河核电站工地时,正是冰天雪地之际。按他多年的施工经验,这种季节是不能正常施工的,因为无法确保质量,但工期很紧,不容拖延。怎么办?这是这些“老”核电建设者从未遇到的新问题。

“只有创新!必须克服困难,在保证安全质量的前提下,改革施工方式,走出一条自己的路。”伍伯基坚定地说。起先,他们想到了在世界范围内找现成经验,但一番努力后,他们发现,世界上并没有现成经验,必须依靠自己的创新。后来证实的一项成功的创新就是为施工的墙体“穿”上大衣,搭起大棚以保证施工温度。在施工中,他们还对一些工艺进行了改革,将过去的分层切块浇灌改为整体浇灌,一次就混浇了3600多立方混凝土,并顺利通过专家鉴定评审。

迎着一次次艰巨的挑战,各种创新频频涌现。伍伯基向记者介绍道,靠海的地理位置使这里一年中超过一百多天是六级以上的大风天气。按技术要求,超过六级风是不能施工的,怎么办?“我们就建了个气象台,自己测风,再根据当地气象历史记录,确定哪个时段风大就停止施工,哪个时段风小就开始施工。如此科学的计量,使我们的工期不但没有受到天气影响,反而提前了。”他在言语间透出几分自豪。

面对已浇注好的一号机组核岛,伍伯基的喜悦之情更是溢于言表:“建大亚湾核电站时,除了沙、石、水是我们自己的,其余所有材料,包括砖头等都是从国外进口的。可现在,除了几个特殊型钢和几个锁扣是进口的之外,其他所有建设材料全是我们自己产的,这是我们发展核电几十年来最大的变化。这还仅仅是基础建设方面,在其他方面,我们取得的成绩更大。所以说,我们有能力靠自己建设好核电站。”

把自主创新进行到底

“创新有多种形式,我认为,创新还应包括一种过程,即在探索过程中的创新。”辽宁红沿河核电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文泉说道。

他认为,红沿河核电站本身就是个创新的载体。比如,四台百万千瓦机组一次批准开工建设,便是个创新。这样的气魄在国内是第一次,国际上也少有。而这样做的结果是:在经济上、技术上、安全上,都将带来极大的收益,特别是在节约土地上,大大降低了成本。而今后运营中的效益,则将更加显著。

红沿河核电站的另一亮点,就是其临海的地理环境赋予了它特殊的优势:被用来发电的淡化后的海水比一般的淡水温度低,能够更有效地帮助发电机器降温,从而大大提高机组的发电功效。这一点在全国核电建设中又是第一次尝试。

在国务院批准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中,红沿河核电站被赋予了许多历史责任,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以核电站项目为依托,培育国产化能力,力争尽快形成较大规模批量化建设中国品牌核电站的能力。因此,在建站之初,就确立了走自主化道路的定位。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在建设过程中必须重点选择国内制造企业为合作伙伴,这可谓又一次开拓。

正在进行严格施工的红沿河核电项目。照片由罗洪磊提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