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奥林匹克精神与人类和谐进步

2008-08-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廖奔 我有话说

奥林匹克精神从来就是与人类的和谐进步相始终的。自公元前776年古希腊人出于对人的力量和潜能的自信、对运动和健美的崇尚、对公平竞争理念的追求,在奥林匹亚创办体育竞技会起,和平与友谊就成为奥林匹克精神的象征。

时光跨越两千多年后,19世纪末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重新崛起,仍然有着与历史相似的形而上目的

。1896年雅典重新点燃的奥运圣火,使世界人民维护和平的愿望升腾而起。当时世界划分为欧洲列强与东方弱国的不同阵营,然而在1894年筹备第一届奥运会时,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第一任秘书长皮埃尔・德・顾拜旦却明智而善意地致函清政府,邀请这个东方大国参加。可是,被鸦片战争、甲午海战连续挫败得内荏沮丧的慈禧太后及其幕僚,由于不理解各国间展开和平体育竞技的意义,甚至仅仅因为不懂得“田径”一词的含义,而简单采取鸵鸟政策拒绝参加,错失了与世界接触以及被接纳的良机。

面对改变得太快的外部世界,被战争硝烟裹挟的传统中国一直感到进退无据、无所措手足,正如《诗经・九?》所谓“狼跋其胡,载?其尾”。自给自足的大陆农业经济圈圈定了中华文化性格封闭、内向的一面,使其体育思想也带有含蓄性和保守性,尊重人的自然生物属性,重视人的社会属性,更多从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的文化角度来阐释人的价值,因而始终没有产生西方那样挑战人的生理极限而以竞技为主的体育竞赛。然而,羸弱受欺、落后挨打,中国从血的历史中清醒,必须使自己的体质、胆魄、信心、勇力走向雄强――近代中国被命定地抛入了世界竞争。

然而,奥运会的和平宗旨总是受到各种干扰,中国走向奥运会的路途也崎岖而坎坷。中国第一次参加1932年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10届奥运会,竟然是对日本统治的伪满洲国拟派员参加意图的抗争,派出的唯一运动员、短跑飞人刘长春最终未能通过预赛,以“一个人的奥运会”方式揭开了中国奥运史上悲壮的一幕。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参加的3次奥运会,都以无缘任何奖牌而告终,运动员则备受屈辱与磨难,甚至因缺乏路费而在赛后难以回返祖国。新中国矗立在东方后的1952年,作为国际奥委会的成员国,中国理应有权参加第15届奥运会,但因一些人在席位问题上蓄意制造事端,国际奥委会直到开幕前夕才邀请中国参加,致使代表团到达芬兰赫尔辛基时赛程已近尾声,第二天游泳运动员吴传玉带着旅途和时差的疲劳投入100米仰泳预赛而失利。以后由于国际敌对势力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期退出了奥运会。在此期间,台湾运动员取得一银一铜的成绩,打破了中国人奥运会无奖牌的历史。

改革开放的中国在阔别32年之后,于1984年以崭新的面貌重返奥运大舞台,派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体育代表团,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23届奥运会上,获得15枚金牌、8枚银牌、9枚铜牌,金牌数位居世界第四。当射击运动员许海峰的子弹落定,决出该届奥运会第一枚金牌,实现了中国人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突破时,无数中华子孙聆听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庄严旋律,仰望着国旗在奥运会上冉冉升起,流下了幸福而激动的泪水。体操运动员李宁独得3枚金牌,成为不折不扣的体操王子。击剑运动员栾菊杰则获得奥运史上中国女子第一枚金牌。世界开始重新认识中国,一个东方体育巨人正在觉醒。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共获得32枚金牌,居世界第二位,至此,中国选手共夺得奥运金牌116枚。世界真切地认识到,中国已经步入了体育强国之列。

于是,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1987年在中国第六届全运会开幕式上清醒地看到,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蕴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巨大潜力,因而提请中国政府申办奥运会。这一建议得到了积极的回应。

中国与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连接,将为人类文明史谱写出绚丽的篇章。中国从奥运会学到的是实力竞争精神,中国带给奥运会的是和谐共处理念。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更快更高更强的口号成为今日中国和平发展的象征。在世界朝着政治多极化、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平等性是世界文化的根本要求,协调性是世界发展的基本思路。中国文化和平共处、和而不同的传统理念,将为解决世界争端、维护人类共荣提供智慧渊薮。2008年北京奥运会必然是人文奥运,它将把现代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华五千年文明传统相结合,把奥林匹克竞技文化与中国传统的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合和文化相融汇。

现代奥运会诞生100多年来,历尽艰难。它的兴衰、荣辱牵动着世界亿万民众的心,它为加强世界各国人民和运动员之间的友谊,促进体育事业发展与人类和平,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曾经古老、封闭、保守、落后的中国日益以崭新的面貌面对世界,一个和谐发展的中国在世界东方绽开她美丽的微笑。虽然奥运会的征程中杂音仍然不可避免,但我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本文作者为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博士、教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