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百年姻缘:科技与奥运携手向前

2008-08-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沈青云 金黎蓉 毕崇明 张彤 我有话说

这是一个科技主宰世界的年代。对于体育来说,科技是一种力量,它既能让“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插上双翼,也会为奥林匹克的公平竞赛提供保证。毋庸置疑,百年奥运因为科技而更加精彩了。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已经度过了105岁的生日,在它成长和成熟的这100多年中,我们清楚地看到科技伴着奥运一起

成长的历程。奥运会在全球的影响力正是在这一步步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过程中逐渐扩大起来。从二战前屈指可数的几项在当时可称得上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奥运会上小试牛刀,到二战后越来越多、越来越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始在奥运会上大显神通,再到后来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系统服务到了整个盛典的每一个微小细节,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快,奥运会的反应也越来越积极和灵敏。在此,我们想通过几个经典实例来记下科技奥运联姻百年的过程中携手走过的风风雨雨。

奥运火炬传递

2000年6月27日,澳大利亚海洋生物学家温迪・克雷格・邓肯手持第27届悉尼奥运会火炬完成3分钟水下接力。(资料照片)

奥运火炬接力是奥运会开幕前的一个重要仪式,它蕴含了奥林匹克运动丰富的文化含义。为了保证火炬经久不“熄”,需要特殊的器材和燃料,这需要科技助一把力。可以说,火炬器械的发展凝聚了人类的智慧和现代科技。1928年第9届奥运会的圣火使用聚光镜点燃,这也代表了当时的科技水平。在1956年第12届墨尔本奥运会上,组委会第一次在圣火传递上出了奇招――利用飞机传递。而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就更加先进了,组委会把圣火转化为电子包裹通过卫星传播到加拿大,地面接收器把信号接收下来,转换器把它变为激光,再用激光枪将火炬点燃。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出现了不怕风吹雨淋的火炬,还加上着色剂,在白天火焰呈蓝色光环,显得绚丽壮观。而悉尼奥运会更是别出心裁,水下传递火炬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耳目一新,不得不为高科技的力量而惊叹。

比赛计时装置

由著名计时品牌OMEGA支持的田径比赛起跑器。(资料图片)

作为奥运会上奖牌数最多的一个大项,同时也是奥运会中最精彩的一项,田径运动一直以其向人类身体极限挑战的高度观赏性和快节奏而格外引人注目。每一次成绩的提高,每一项纪录的打破,都会令全世界为之欢欣鼓舞。现在,在短跑比赛中,想要提高哪怕只是0.01秒的成绩,对运动员来说都需要付出无比艰辛的努力,而胜负之差甚至只有0.001秒。要分辨这样细小的差别,在100多年前现代奥运会诞生的初期根本无能为力。随着计时装置的改进,我们今天已经能够在高科技的帮助下轻而易举地做到这一点。正是由于计时装置越来越精确,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欣赏到激烈的争夺和速度的美。在1912年瑞典第5届奥运会之前,运动会上的计时装置一直还是原始的秒表,完全靠裁判员个人的反应来记录运动员的成绩,其精确程度可想而知,无论是系统误差还是随机误差都不会小,大大削弱了比赛的激烈程度和观赏性。1912年,瑞典奥运会首次采用了电子计时器和终点摄影装置,使计时精确到0.1秒。这个数字在今天看来虽然很粗糙,但在当时却是不小的科技突破。56年后,在1968年的第19届墨西哥奥运会上,这个数字又被改写成0.01秒。很快,4年后,在1972年第20届慕尼黑奥运会上,精确到0.001秒的电子计时器得到应用,高科技的魅力也因此在这届奥运会上显露无遗。这一次突破,人们只花了4年的时间。

赛会实况转播

2008年3月24日,来自四面八方的旅客驻足观看北京站内广场大屏幕的北京奥运会圣火采集仪式实况转播。(千龙网供图)

虽说奥运会是全世界的盛会,但在1936年柏林奥运会之前,这个说法还名不副实,因为只有赛场内为数不多的观众才能够欣赏到这一重大赛事的实况,而对于全世界大多数人来说,奥运会只是千里以外的事罢了。这个情况从1936年第11届柏林奥运会开始出现了转机,组委会利用闭路电视对比赛进行转播。尽管当时只有约15万人在25个大厅里看到实况转播,但这也是一个很伟大的壮举了。1964年,通信卫星的发射彻底解决了实况转播的问题。在美国通信卫星的帮助下,全世界各个地区的观众都可以看到东京奥运会的实况。到1972年,有10亿观众在家中一起感受奥运会的心跳。今天,在世界上几乎每一个角落,人们都可以听到奥运会的声音,看到奥运会的画面。每个人只要坐在家中的电视机旁,就能够轻轻松松、舒舒服服地观看所有的比赛。若不是科技的一臂之力,奥运会就算再精彩,恐怕也是“长在深闺人未识”,一定不会有现在这样大的影响和规模。

随着科技在奥运会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奥运会也变得越来越精彩。而且,我们看到,新科学技术从诞生到应用到奥运会中,间隔的时间越来越短。1912年奥运会运用摄影技术距离1875年摄影技术发明是37年,而1976年利用卫星传递火炬距离第一颗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只有14年,可见人们已经在自觉而迅速地用最新的技术为奥运服务了。

比赛方面是这样,训练方面也不例外。早在1700年,乔吉奥・巴列维就发现了红白肌纤维的区别,可是直到20世纪70年代,人们才将这一成果成功地应用于运动训练中――从理论到实践竟然间隔了270多年的漫长岁月!而现在呢,与体育相关的新技术和新设备一经诞生就会很快地转化为真正的产品,并被应用到科学训练当中去,为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创造更好的成绩贡献力量。转化速度的提高应该归功于科学技术,若不是科学理论提供了可能,若不是技术设备创造了条件,体育又怎会对科技有如此快的反应呢?

回首过去,科技和奥运的联姻使我们感受了奥运的魅力,也领略了科技的魔力。展望未来,科技将更大踏步地向前进,而奥运也必定会紧跟科技的步伐,为人们献上更加精彩纷呈的演出。

(本文摘编自《科技奥运》,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