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艺摄影师志愿者协会:寻找奥运志愿者最美的微笑

2008-08-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蕾 我有话说

志愿者的微笑感染着摄影师们,摄影师们又把志愿者的事迹通过影像传播出去,让更多人受到鼓舞。

在北京,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公益事业的追随者,是奥

运盛会的服务者,他们用自己手中的相机拍摄奥运志愿者们的生活点滴,用平实的场景展现志愿者们绚丽的心灵世界。他们是志愿服务于志愿者的人,他们就是被北京志愿者协会秘书长郭新保称为“志愿者的志愿者”的摄影师团队――中艺摄影师志愿者协会。

“志愿者的志愿者”

2005年7月,由中艺影像学校校长杨书娟发起的中国首家以专业影像团体为单位的志愿者组织――中艺摄影师志愿者协会正式成立。杨书娟把自己当初成立志愿者组织形容成“赶了一回时髦”。“那个时候,志愿者活动还没有现在这么普及,这种有组织地将摄影镜头对准公益事业的行为更是头一遭。”

“作为志愿者中的特色群体,摄影师志愿者们想为社会作点儿贡献的心是实实在在的,一听到我发起这个倡议,大家呼啦一下全来报名了,”杨书娟说。摄影师们深深地知道,为了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到来,全社会都在宣传和涵育志愿精神,摄影人手中拥有相机这个强大的宣传工具,应该力所能及地为普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协会刚成立,就与北京市志愿者协会共同启动了为典型志愿者义务拍摄报道项目。摄影师志愿者们甘做“志愿者的志愿者”,运用专业的眼光,挖掘记录北京典型志愿者的服务风采,陆续通过网络展示、图片报道、画册、摄影展等形式,将他们的感人事迹传播给更多的人。在2006年平遥国际摄影节上,协会展出了一组名为《影像志愿中国》的照片,将“幸运土猫”曾丽、临终关怀英雄张大诺、电池狂人王自新、打工志愿者孙恒等人的风采真实呈现出来,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2006年1月北京奥运志愿者“微笑圈”活动启动,象征奥运五环的五色微笑圈代表了奥运志愿者对世界友善而热情的承诺。为了配合“微笑”行动的展开,中艺摄影师志愿者协会又连同北京志愿者协会、搜狐网一起,于2006年12月开展了“暖冬――‘微笑北京和谐先锋’,寻访身边的微笑人物”的活动,把镜头对准了身边那些用微笑面对生活的普通人,制作出一张张鲜活生动的城市名片。

“我们现在收集的有关志愿者的影像资料甚至比志愿者协会自己的还多”,在杨书娟和成员们的辛勤努力下,摄影师志愿者协会已经成功运作三年多了,他们正充满豪情地计划着在即将到来的奥运会上“大展拳脚”。

最美的微笑

摄影师总是站在镜头后面,用画面讲述别人的故事。在采访当中,中艺的摄影师们不谈自己,却不厌其烦地为我们描绘了志愿者们一张张美丽的笑脸。

人称“镝哥”的摄影师志愿者王镝鸣从自己的拍摄对象身上感悟到,“做一件好事容易,难的是坚持”。“我跟踪拍摄的志愿者张大诺利用业余时间在关怀医院里做志愿服务。医院里有小到几个月的弃婴、脑瘫儿童,大到百岁的老人,更多的是身患多种疾病的老年患者。按理说,陪老人聊聊天、读读报纸、推着轮椅在院子里转转,并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惊人之举。但我在拍摄的时候,身后就是一位癫痫正在发作的70多岁的老奶奶,她的身体一阵阵抽搐,口水从嘴角不停地流出来,我极为不适应。但大诺在这种环境中十多年如一日地坚持服务,没有坚强的意志和深厚的感情是不可能做到的。”

一耽学堂的创办者逄飞的笑容给了同样是年轻人的摄影师周圆圆另一种震撼。2000年12月,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的逄飞辞去了工作,开始义无反顾地着手创办致力于传播传统文化的一耽学堂。那时,逄飞孤身一人四处奔走、张贴海报寻找同道者,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一耽学堂已经有了一百二三十个义工,每周接受授课的中小学对象超过1200人。周圆圆被逄飞他们那种献身精神所打动。“他们办公室甚至连一部固定的办公电话都没有,条件是那么简陋,却吸引了那么多清华、北大、社科院等知名院校的学子加入到义工之列,在这个弥漫着享乐气息的年代里,还存有这样一群能放弃挣大钱机会,甘愿做‘无名星’的年轻人,不能不让人钦佩。”

“以前认为那些志愿者都像‘天使’,遥不可及。但当我开始拍摄他们的时候,我发现他们是和我们一样的平凡人,身上带着一种执著质朴的劲儿。”程序给我们讲述了他拍摄的“电池狂人”王自新的故事。笑容憨厚的王自新本来是名医生,生活宽裕的他一直对废电池处理“耿耿于怀”。1999年他开始回收废电池,每天骑辆小三轮四处奔波,如今在他家后院里堆的废电池就有七八吨。“废电池含有汞、铅等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目前我国还没有化害为利的成熟技术,一般只能填埋,甚至简单堆放。”在对王自新的拍摄中,程序也成了电池专家。他被像堂吉诃德一样执著的王自新深深打动,“我觉得中国的废电池处理需要这么一个狂人。等处理技术和回收体系都建成了,废电池再利用肯定是朝阳产业。”

还有拍摄打工青年艺术团创建者孙恒的陈建华、拍摄“幸运土猫”曾丽和志愿柔力球教练骆先秋的马胜利、拍摄另类导演金彦龙的安妮、与周圆圆合作拍摄“孤单成长,勇敢飞翔”志愿者彭冲的摄影师李放……“平凡、爱心、恒心”是他们拍摄后的最深体会。摄影师都表示,如今摄影不再是一个专业名词,拍照已经渗透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只要我们凭借真诚的爱心去关注社会中的点滴小事,最美的微笑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爱心像接力棒一样传递

杨书娟说,摄影第一要带上你的相机,第二要带上你的眼睛,第三要带上你的心。拍出一张好照片,精湛纯熟的技法只占30%,内心积累的感动和体会才是关键。

“我们的摄影师志愿者们在拍摄的过程中付出了很多,摄像器材耗损,为了跟踪拍摄对象早出晚归,牺牲全部业余时间,甚至部分工作时间。”杨书娟说,他们从来没有打过退堂鼓,一直热心满满地投入其中。一个共同的信念成为支撑他们的力量来源:“世界上最大的牺牲就是牺牲享受,最大的享受就是享受牺牲。”

王镝鸣说,有个著名的摄影家曾经对他说过,要拍就拍身边的人与事,纪实的照片拍得好可以传世。但身为中艺影像学校网上风光版版主的他一直对风光摄影特别感兴趣,对人物摄影并不在行。“协会为我提供了与人交流的机会”,他说,“从与跟踪拍摄的主人公接触,成为朋友,到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真挚情感为我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拓展空间。”陈建华认为他拍摄志愿者最大的动力在于精神享受,不管到处奔波有多累,只要看到照片里志愿者们质朴的笑脸就是最大的享受,其他物质享受根本无法比拟。

杨书娟告诉记者,摄影师们在跟踪拍摄志愿者的过程中被志愿者们的精神感召,做了很多摄影以外的志愿服务,这在协会里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马胜利是华北电力总公司的职员,人称“专业水准的业余摄影师”,2006年起跟踪拍摄保护流浪猫的组织“幸运土猫”。“刚开始,我对猫咪没有什么感情,但和‘幸运土猫’的志愿者们相处久了,看着他们无私地为流浪动物的幸福忙碌着,就不自觉地爱护起猫咪来。”马胜利已经成为“幸运土猫”组织中的一员,只要是流浪猫的事他都不落后。前不久,他还在摄影师志愿者协会里开展了一项爱猫运动,倡导协会里所有有车的人在后备箱里放一袋猫粮,遇到流浪猫时就拿出来喂喂它们。“事情很小,但对猫咪却是雪中送炭。”

参加志愿活动,让马胜利更加坚定了“好人有好报”的信念。“幸运土猫”组织的倡导者曾丽在组织里找到了一位好老公。2006年9月,“幸运土猫”举行了一场盛大的集体婚礼,5对新人都是在救助流浪猫的过程中认识的,其中一对新人在入场时还抱着他们救助的小猫。“在做好事过程中收获了爱情、友情,那份心灵回报是最珍贵的”,马胜利说。

在拍摄志愿柔力球教练骆先秋老人时,马胜利这个性情中人再一次被感动。“骆老近七十高龄,一直为将柔力球这项优良的健身项目在老年人和残疾人中推广而四处奔波,实在难能可贵。”马胜利马上加入到骆老的队伍里,他将骆老的柔力球操用摄像机拍摄下来,刻成DVD光盘送给残疾人,没想到大多数残疾人家里的影碟机只能播放VCD,马胜利又重新刻制了VCD光盘送到残疾学员手中。从那时开始,马胜利也致力于服务残疾人的事业,现在右安门地区的残疾人都知道,只要拿着残疾证到马胜利自家开的摄影工作室照相一律免费。

陈建华自从2003年与拍摄对象――打工青年艺术团的孙恒结缘以后,一直没有停止对农民工群体的关注。用歌声鼓舞打工者自立自强,和伙伴们用法律武器维护民工的合法权益,借助社会力量办起打工子弟学校和爱心超市……孙恒在陈建华的镜头里留下了动人的身影。陈建华说,他在与孙恒的接触过程中逐渐看到这群都市外乡人的可爱与淳朴,发自内心地想为他们做点什么。所以他也参与到帮助农民工的活动中,为打工子弟学校的老师和学生进行摄影培训,让他们也能通过镜头记录世界的美好。

拍摄张大诺的王镝鸣在拍摄完成之后戴上了关怀医院的红色志愿徽章,拍摄一耽学堂的周圆圆成为传播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志愿者,拍摄电池狂人张自新的程序也开始注意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电池……爱心就这样像接力棒一样传递下去,志愿者们美丽的微笑感染着摄影师们投入志愿工作中,摄影师又把志愿者们平凡而感人的事迹通过影像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受到鼓舞。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