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人文奥运 和谐奥运

2008-08-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金元浦 我有话说

演讲人:金元浦地点:国家图书馆文津读书沙龙时间:2008年5月18日

金元浦浙江浦江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北京人文奥运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上世纪80年代中期积极参与美学文艺学方法论讨论,为我国最早介绍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的主要学者之一,80年代以来在《中国社会科学》、《文艺研究》《求是》等国内外报刊发表《文化生产力与文化产业》《文艺学的问题意识与文化转向》等文章。主编《人文奥运研究报告2007》等奥运著作10余本。

北京奥运会提出了三大理念: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三大理念中,绿色奥运的主旨在于生态保护,科技奥运的主旨在于用现代科技推动奥运及社会发展,人文奥运的主旨则是以人为本,它关注人,热爱人,提升人,追求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三大理念中,人文奥运是最重要的,是北京奥运理念的核心,也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人文奥运”寓意深远

“人文奥运”是一个开放的、有着巨大生成力的理念,其内涵丰富,寓意深远。近年来已有不少专家对此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非常好的意见,但并未穷尽对其内涵的阐释。

从中国文化看人文:

中国文化的人文意蕴源远流长。在我国古代历史文献中,“人文”首见于《周易・贲卦・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最早对此给以详注的魏人王弼说:刚柔交错而成文焉,天之文也;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之文也。观天之文,则时变可知也,观人之文,则化成可为也。

唐人孔颖达又疏解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

中国人文精神的宗旨,是对于生命的关怀。中国自古以来就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仁者,生生之德”。孔子所说的“仁”就是生命之源,生生便是中国文化中人文精神的血脉。宋代陆象山也说:“天地人之才等耳,人岂可轻,人字又岂可轻。”

在现代意义上,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人文是“化成天下”的学问,是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的总和。

从奥林匹克主义看人文:

《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它将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奥林匹克主义所要建立的生活方式是以奋斗中所体验到的乐趣,优秀榜样的教育价值和对一般伦理基本原则的推崇为基础的。”

由此可见,奥林匹克主义给竞技运动设置的理想主义目标和方向,对当代体育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它强调体育的人文价值,强调体育的真、善、美,强调体育应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进而促进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的建立。

在我看来,人文奥运理念的内涵可以概括如下:人文奥运是人本的奥运,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古今中外人本思想的集中体现;人文奥运,是文化交流的奥运,它是奥林匹克与中华文化的伟大携手;人文奥运,是人民的奥运,它体现了13亿中国人与世界人民一起弘扬奥林匹克精神。

人文奥运,是以人为本的奥运。

人文奥运关注人,热爱人,提升人,追求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唤起人类对人自身可贵、不可轻的不断体认、无限珍视。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先生说,奥林匹克运动的目的是将人塑造成“将身体活动、艺术和精神融为一体而趋向一个完整的人”。

古奥林匹克运动会体育场遗址

人文奥运是对奥林匹克生活哲学的展开与发展。奥林匹克主义的核心是积极的快乐的生活哲学。奥林匹克主义强调人通过自我锻炼、自我参与,而拥有健康的体魄,乐观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积极追求。奥林匹克精神奉守和平友谊的宗旨,鼓舞大众参与体育实践,以更快更高更强的进取精神和公开公正公平的法制原则,激励世界各国人民特别是青年为建立一个和平而美好的世界而奋斗。

当代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之中。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地感受到对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由这种生活方式所带来的人文精神的渴求。人文奥运的理念中自然也包含了当下中国人民乐观向上、改革进取的精神风貌、开阔开朗的胸襟气度和对人类文明的崇尚和发扬。

人文奥运,是文化交流的奥运,是世界不同文明融会的奥运,是各国文化进行交流的盛大节日。奥运会是世界范围的超越种族、超越文化、超越等级、超越地域的巨型狂欢节,它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对话、交流、沟通的巨大现实平台,让世界来到中国,让北京触摸世界。2008北京奥运会,是历史悠久的奥林匹克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一次伟大握手,是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一次雄伟交汇。

人文奥运,是和谐的奥运。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经过现代转换,对当代西方世界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中国古老文化历经五千余年,是世界上惟一从未间断、绵延至今的文化瑰宝,是人类童年时代便已产生、不可企及也无法再造的文明成果。人文奥运体现了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华文明对于奥林匹克精神的继承、开拓与发展。和平、和谐、和爱、和美所包含的天人合一、以人合天的和谐自然观,是对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竞技文化的生动补充。所以,围绕人文奥运,我们可以充分开发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展示中华文明,尽显东方神韵,实现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在奥林匹克文化造福中国社会的同时,积极地以中国文化精华来补充和发展奥林匹克文化,从而进一步凸显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历史价值,

人文奥运是人民的奥运。它体现了当代中国的民间关怀,它是百姓的奥运、生活的奥运,是以民为本的奥运。人文奥运所蕴含的以民为本、全民奥运、全民健身内涵,不仅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极大扩展与弘扬,也是对现代奥林匹克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奥运会的生命力在于大众的参与,在于奥林匹克精神的更加广泛的普及。2008年奥运会在13亿人口的中国举行,标志着一百多年来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历史的一个瞬间获得了巨大的飞跃。这是奥林匹克人文关怀的伟大实践,开启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新起点,必将在奥运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人文奥运的内涵中还必然地包含着教育的内容。奥林匹克宪章提出:“奥林匹克运动谋求把体育与文化教育融合起来。”奥林匹克运动谋求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相融合,教育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核心内容,是奥林匹克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创立奥林匹克运动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播奥林匹克理想,以一种新的角度、新的方式去教育青年,促进青年身心的和谐发展。他认为:在现代人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教育。从这一思想出发,他的目的不仅仅是用奥林匹克运动去推动竞技运动,而且是要把竞技运动纳入教育,进而把教育纳入人类的文化和生活过程之中。

奥林匹克运动不仅局限于体育比赛,它更是一种学习活动。人文奥运秉承奥运精神,将奥林匹克运动与人的教育、公民素质的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联系起来,建设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学习型社会。

1906年的奥运会宣传画

和谐:一个最佳结合点

北京奥运会提出的和谐奥运理念,对于中国、对于世界、对于奥林匹克运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巨大的困境与冲突。这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文明与文明以及人的灵魂与体魄之间的冲突。人文奥运的宗旨,在于推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文明与文明以及人的灵魂与体魄之间的和谐发展。

和谐是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华文明的最佳结合点。从西方文化来看,古希腊哲学早就关注对立中的和谐。赫拉克利特就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从对立中产生和谐,和谐是对立物的融合,相同的东西不会产生和谐。相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另一位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则认为,宇宙中一切都存在和谐,和谐无时不有,无所不在。这种和谐便是宇宙秩序,是绝对的,是善和美。这一源远流长的西方传统成了古代奥林匹克文化的灵魂,也滋养了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宪章》明确指出,“奥林匹克主义的宗旨是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古希腊的和谐更多强调个体和谐,人神和谐,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则更多注重灵魂与躯体的和谐。

《导引图》帛画复原图(西汉1973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3号西汉墓出土)

虽然奥林匹克文化起源于西方,但是奥林匹克文化交流却具有全球意义。奥林匹克运动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体育运动,更是促进世界和平、社会进步、人类团结友爱和提倡公平、公正的一项国际社会文化运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奥林匹克运动和奥林匹克精神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因而,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人文奥运的内涵与奥林匹克文化精神是和谐一致的。

和谐是中华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最佳结合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传统,为我们提供了深厚丰富的和谐思想资源。天地交泰,人文荟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观念,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虽然历经5000年的演变,但它至今仍然焕发着勃勃的生机。和、合二字均见于甲骨文、金文。“和”的本义是声音的相偕和美,“合”的本义是上下唇合拢、接合。春秋时期,“和”“合”二字就相联并举,构成了“和合”范畴。《国语・郑语》就有“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韦昭注:“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国语・郑语》接着记载了西周末年史伯论和与同的关系:“夫和实生物,同则不济。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和、和合的观念也源于中国上古的风俗、仪式和乐舞。《尚书・尧典》记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这是与古代希腊奥林匹克运动和仪式相仿佛的中国上古时代的礼乐典仪。它融巫、礼、仪、典、歌、诗、舞、乐为一体,其宗旨在于追求一种人与神(天道、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合。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都追求人天和合,但其主张各有不同。儒家文化关注社会的治理,强调积极有为,追求由自我到天地自然的和谐,故而以人道为核心,推己及人,成己成物,尽心而知天。

孔子讲和、主和,以和为儒家文化的核心。“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他主张,为政“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他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认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人之欢欣和合之时,则夫忠臣孝子亦诡而有所至矣。”所以伏尔泰说:“行孔子之道的时代,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时代,最令人向往的时代。”费尔巴哈也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好的,最真实的,同时也是最明显的,而且最有说服力的。因为这个原理诉诸人心,它使自己对于幸福的追求,服从良心的指示。”

而道家则畏于乱世,倡导无为,心斋坐忘,寄情自然,直接与自然合一,以天道为核心,由天道推向人道。人道效法天道,即效法自然。老子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之所以能化生万物,是因为道蕴涵着阴阳两个相反的方面,阴阳相互作用而构成和,和是宇宙万物的本质,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道教《太平经》说:“阴阳者,像天地以治事,合和万物,圣人亦当和合万物,成天心、顺阴阳而行”。和合是一种愉悦,“乐乃可和合阴阳”。

儒、道两家虽然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进路上各有不同,但殊途同归,相反相成,互补互济,相得益彰。

河南灵宝张家湾汉墓出土的陶博戏俑

其他传统文化也张扬和合。如《管子》认为畜养道德,人民就和合,“和合故能习”。和合就能团聚,就不会受伤害。墨子认为,和合是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根本原则,“离散不能相和合”。佛教也讲“因缘和合”,“诸法因缘和合生”。而宋明理学则是儒释道三教和合的产物。

可见,在中国文化史上,各派各家都讲和合。和合的传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构成了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万方安和,和实生辉。中华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天人合一、以人合天的和谐自然观与政通人和、和为贵、和气生财、贵和尚中的社会观,亲仁爱人、协和万邦、善邻怀远的国际关系观念等都是对西方文化理念的补充;而和平、和美、和爱则是对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竞技文化的丰富和补充。

人文奥运,化成天下。和谐思想作为人文奥运理念的核心意蕴,不仅受到中国学者的重视,而且得到了外国奥林匹克研究者的广泛认同。在今年由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举办的“奥林匹克:人文理念、社会价值与文化中国”国际论坛上,与会的许多外国著名专家不约而同地强调“和合”、“和谐”思想,认为它是中国文化通过人文奥运奉献给世界的最有价值的思想和理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