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书中世界――奥林匹克与中国文化在这里相遇

2008-08-19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奥林匹克・精神

《奥林匹克宪章》赋予奥林匹克精神的内容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

奥林匹克精神开始为渐趋平和而又充满自信的青少年所推崇。

自信与它的姊妹平和总是携手并进、相辅相成。这样我们又回到适才我提到的奥林匹克主义的实质上来,这也正是奥林匹克主义区别于一般体育运动的地方,奥林匹克主义包括但又远远超越了一般的体育运动。

请允许我详细阐述一下二者的区别。运动员非常享受努力拼搏的乐趣。他们喜欢施加于肌肉和神经上的那种压迫感,因为压力往往给人一种胜利在望的感觉,即便有时到最后他未能获胜。这种享受,深入运动员的内心,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只涉及到自身。请想象一下,当这种愉悦向外喷涌,并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艺术的奔放激情融为一体;当他为灿烂阳光所萦绕,为音乐所振奋,或被嵌入圆柱式大厅时,会是怎样的情景。许久以前,就是在这般情景下,古代奥林匹克主义的绚丽梦想在阿尔弗斯河的两岸诞生了。

的确如此,有什么名义能将大众排除在奥林匹克精神之外呢?有什么样的贵族特权能令一个青年人身上的形体美、肌肉力量、锻炼的毅力以及获胜的意志非得同他的家谱或钱包挂钩呢?

奥林匹克精神致力于让社会底层的人们接触到现代工业所塑造的各种锻炼形式,享受到强身健体的乐趣。这就是完美的、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

摘自《奥林匹克主义――顾拜旦文选》国际皮埃尔・德・顾拜旦委员会编刘汉全邹丽等译人民体育出版社

1914年,顾拜旦在巴黎奥林匹克大会上,首次介绍了奥运五环的设想。

奥林匹克・历史

在经历了一个不祥的开头之后,奥运会成为20世纪最令人瞩目的运动赛事。事实上,在它诞生的第一个百年中不断受到各种各样的威胁,有来自行政上的无能,有来自传统的业余观念和不断增强且不可阻挡的专业主义之间的长期冲突,有来自两次世界大战,有来自包括从1976年到1984年连续爆发的三次政治抵制在内的政治操纵,有来自兴奋剂事件,有来自虽然必要但同时又有害的商业化行为,有来自运动项目和竞赛者日益激增的趋势,也有来自于竞标主办权过程中发生的腐败行为。

1894年,国际奥委会(IOC)在其宪章中写道:“奥林匹克运动是永恒的,也是世界性的。当这一伟大的体育盛会将世界各地的运动员聚在一起的时候,它就达到了自身的顶峰。”

通过自我选举组成的国际奥委会是在皮埃尔・德・顾拜旦男爵的提议成立的。作为一个并不显赫的法国贵族,怀着复兴古希腊奥运会这一愿望,发起成立了国际奥委会。刚开始,他只有少数的追随者,两年后在希腊王储康斯坦丁的大力支持下,顾拜旦的这一愿望终于在雅典得以实现。

在一个动荡的世纪中,奥林匹克运动会沿着一条曲折的道路前进。在过去的30年中,支持者不断增加,到2000年悉尼奥运会时,参赛运动员已经达到了10651人。保持支持者的兴趣以获得成功,关键就在于一种理念。这一理念也是一个超越种族、超越体育赛事而将整个人类团结在一起的意愿。

摘自《从雅典到北京――1894―2008》 [英]戴维・米勒著王承教等译哈尔滨出版社

女祭司在奥林匹亚点燃奥运圣火。

奥林匹克・故事

奥林匹克是一种社会责任,它通过个体锻炼和大众参与,使人拥有健康的体魄和乐观高尚的精神世界。“重在参与”的首次被提出是在1908年,在伦敦举行的第4届奥运会上。马拉松比赛的终点前挤满了围观的人群。身着19号比赛服的意大利糖果商多兰多・皮特里从比赛一开始就跑在前面。尽管身材矮小,但他步伐轻快,第一个进入运动场。可惜临近终点时,他已筋疲力尽,神志不清,先是跑错方向,后因疲劳过度,几次摔倒在地,但每次他都挣扎着爬起,然后又向前跑去。离终点15米处,他又一次倒下了,并没能再爬起来。两位好心的裁判搀扶着他走到了终点。因借助他人的力量,皮特里被剥夺了获得金牌的资格。

但皮特里并非一无所获,英国王后亚历山德拉为了安慰失望的皮特里,捐了一个奖杯,并在闭幕式上亲手将其赠与皮特里,以示同情和鼓励。

比赛结束后,伦敦圣保罗大教堂的彼得大主教有感于皮特里的事迹,感叹道:“在奥运会上,参加比取胜更重要。”这句话使在座的顾拜旦非常感动,随后,他把这句话改编为“在奥运会上最重要的是参与,而不是取胜,正如在生活中最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斗争,不是征服而是努力奋斗”。

从此,“重在参与”这句名言流传至今。

摘自《奥运传奇――感动世界的100个精彩瞬间》竞报社主编北京出版社

皮特里被两位裁判搀过终点。

奥林匹克・幕后

2001年7月13日是最关键的日子。这一天将决定2008年奥运会花落谁家。上午陈述的是大阪、巴黎和多伦多。下午陈述的是北京和伊斯坦布尔。北京的陈述由何振梁主持。振梁在开场白后请李岚清副总理致辞。接下来袁伟民、王伟、楼大鹏、杨澜、邓亚萍和杨凌每个发言都很扎实,诚恳,显示了北京申办代表团的信心和认真,并从各自的角度阐述了对奥运会的期盼。

最后是振梁的结束语。他陈述的第一句话就抓住了大家的心。他说:“不论你们今天作出什么决定,都将载入史册。但是只有一种决定可以创造历史。你们今天的决定可以通过体育运动促使世界和中国拥抱在一起,从而造福于全人类。”他交替着用英语和法语说出自己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崇敬、对在中国举办奥运会的长期梦想、对委员们的友谊和对他们选择的尊重以及发自内心的对他们投票的期待。最后他以平静而诚恳的语调说:“亲爱的同事们,如果你们把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荣誉授予北京,我可以向你们保证,七年后的北京,将让你们为今天的决定而自豪。”

摘自《何振梁――五环之路》梁丽娟著世界知识出版社

北京申办2008年第29届奥运会获得成功。

从近处目睹中国的发展

十八岁时我已经是欧洲女子乒乓球顶尖球员。当时我的梦想是去乒乓球的“圣地”――中国,以迈出走向世界顶级水平的最后一步。一九八零年七月我决定启程去中国。

经过五天的旅行,我到达了目的地。北京给我留下的最初印象,至今仍记忆犹新:马路上汽车司机不断地按喇叭,发出刺耳的噪音。人们似乎都在马路上生活、吃饭、睡觉和娱乐。我觉得自己回到了五十年前的世界。

训练比我原来想象得要简单和单调。教练不断地以令人窒息的节奏,极其准确地把乒乓球猛烈地发过来,我打得双脚都是血泡。有一天我实在疲惫不堪停止了训练,我号啕大哭,觉得自己彻底崩溃了。然而,对于中国教练和其他运动员来说,我的绝望似乎很难理解。我希望她们安慰我,但得到的只是不满意和批评的眼光。从那时起我就决定要更好地了解中国人民。乒乓球成为了我“中国发现之旅”的钥匙。

中国球员的技术那么细腻,他们是如何学会的呢?尤其是,中国到底怎样培养出那么多顶级球员的呢?我坚信会有更多的新发现。中国人敏锐的眼睛和肢体的协调能力是别人无法比拟的,他们还具有巨大的爆发力。此外他们善于放弃、不报怨、保持忍耐、从错误中学习。一九八二年,我二十岁时首次赢得了欧洲冠军,这完全归功于在中国的训练。

中国和乒乓球继续吸引着我。中国文化最神秘的特点之一是其独一无二的语言,中国文化反映在汉字中。早在一九八零年第一次来中国时,我萌生了学习中文的念头。一九九七年,我三十四岁时决定到荷兰莱登大学攻读汉学。虽然在这样的年纪学习四声和汉字有很多困难,但是我的学习还是相当成功的。我被中国的汉字深深地吸引住了。

二零零六年,我被荷兰的《新鹿特丹商报》招聘为驻京记者。现在我生活在中国人中间,每天都有新鲜的体验。我也更加了解中国人,体会到他们对人的热情和关心。

近几年来,西方媒体里发表了很多关于北京的消极报道,但我还是很喜欢住在北京。北京的生活是热气腾腾的!然而,属于“我的”一九八一年的北京,现在所剩不多了。低矮的建筑物和古老的胡同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高大的住宅楼和给人印象深刻的现代化城市郊区。这些新旧建筑物反映着中国的巨大变迁。

在二零零八年八月,中国将会令世界震惊。我通过《想念北京》,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上描绘了自己的成长。我不仅希望通过这本书表达自己对中国体育文化的看法,而且也表达自己对中国的体育同行和中国人民的敬佩。

摘自《想念北京》[荷]贝蒂娜・弗里斯科普著安徽教育出版社

中国・精神

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人?现在我们看到,真正的中国人是指过着具有成年人的理性却具有孩童的心灵这样一种生活的人。简言之,具有成人的头脑和孩子的心灵才是真正的中国人。因此,中国精神是永葆青春的不朽民族精神。那么中国人民族不朽的秘密是什么?我说过是我称之为善解人意或真正的人类智慧赋予中国的人性类型――真正的中国人难以言表的文雅。我说,这种真正的人类智慧是善解人意和通情达理两者结合的产物,构成了心灵和头脑的和谐工作。简言之,中国人的精神就是灵魂和理智的绝妙组合。这种灵魂和理智的绝妙组合就是中国人的精神作为一种永葆青春、民族不朽的精神的秘密所在。

现在,大家会问,中国人这种民族不朽的秘密――灵魂和心智的绝妙组合是从哪里又是怎样获得的呢?回答当然是来自中国人的文明。

首先,我要说明的是中国文明和现代欧洲文明是有一个根本的不同点的。关于这一点,著名艺术批评家伯纳德・贝伦森先生有一个绝妙的说法:“我们欧洲的艺术有一种成为科学的致命倾向,我们很少有名著是在没有利益分割的战场留下的痕迹。”正如贝伦森先生所言的欧洲文明和艺术,是利益分割的战场,事实上也就是头脑和心灵、灵魂和心智不断冲突的战场,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科学和艺术的分割利益的不息战争,另一方面是信仰和哲学的战争。这种冲突在中国文明中至少在最近的2500年没有过。

宁静祥和的心态让我们看清了万物的生命:这就是充满想象力的理性,这就是中国人的精神。

摘自《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孔子讲学

中国・文化

 

我们希望,读者在获得中国文化的具体知识的同时,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生命力和创造力,感受到中国人的活生生的性格、灵魂和情趣。例如:

我们从孔子的《论语》和天坛的建筑,可以看到中国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的心境;

我们从儒家的哲学和中国画家的山水花鸟画,可以看到中国人对生命的爱,看到中国人对人与万物一体之美的欣赏;

我们从《老子》、《周易》、禅宗的思想和中医的理论,以及太极拳、围棋等体育活动,可以看到中国人不仅有发明创造的才能,而且有一种顺应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人生智慧;

我们从兵学经典《孙子兵法》发出的“慎战”的警告,从郑和船队七下西洋所遵循的“共享太平”的外交方针,以及从中国人延续两千多年时间修建万里长城,可以看到中国人对和平生活的永恒的祈求;

我们从盛唐时期长安城“胡服”盛行、胡风弥漫,以及20世纪初期老上海对西方时尚的追求,可以看到中国人对外来文化一贯有一种开放和包容的胸襟;

我们从玄奘和义净赴印度取经的时间之长(一个17年,一个24年),以及他们主持的翻译院的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可以看到中国人对于吸收异质文化的高度热情;

我们从春秋时期的青铜器莲鹤方壶,以及王羲之的书法、李白的诗,可以看到中国人的飞翔、灵动、飘逸的艺术心灵;

我们从中国人在弹琴、下棋、饮酒、喝茶时着意营造诗的氛围,可以看到中国人对于审美人生的追求。

摘自《中国文化读本》叶朗朱良志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秦始皇兵马俑,修复后的铜马车。

中国・艺术

东晋最伟大的画家顾恺之,有一次说:“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音乐家嵇康曾有诗云:“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顾恺之就是以此诗举例,来谈人物画的特点的。画“手挥五弦”,有具体动作,主要是形的描摹,而画“目送归鸿”,画的是人物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露的是人物深衷的感受,这属于神方面的,所以,比画形就难得多。他提出著名的“以形写神”的观点。他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如他画当时一位有名的将军裴楷像,要“益三毛”,无中生有地在人物面部加上多根毛,就是要表达人物英武的神情。画当时一位风流诗人谢幼舆的形象,为他后面加上了山水背景,别人问他是什么原因,他说:“这个人应该置于丘壑中。”就是出于神的考虑。

北宋苏轼曾有诗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他的意思是说,如果画画只能画得像,这跟小孩子的水平差不多。如果作诗只能停留在字面上的意思,那不是一个好诗人。画要画出神,诗要有言外之味。古代艺术论将这种思想表述为:“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象外之象”、“味外之味”、“意外之韵”等。

在中国的造型艺术中,有这样一个原则,就是“不似似之”。太似则呆滞,不似为欺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既不具象,又不抽象,徘徊于有无之间,斟酌于形神之际。当然,这一理论的关键并不在像与不像上,而在如何对待“形”的问题上,以神统形,以意融形,形神结合,乃至神超形越,这方是一个艺术家所应做的。

摘自《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朱良志著安徽教育出版社

清恽南田山水

中国・体育

自古以来,中国人一直都是各种体育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各种古代雕刻、绘画作品及饰物,还有壁画等都能充分地反映出古代广泛的体育运动,其运动项目包括武术、赛跑、游泳、拳击、摔跤、射箭、划船、马球、各种冰上运动等。比如:

相扑在古代称“角抵”,角抵的历史极为悠久,周代的讲武习俗中,已有角抵记载。

马球,又称“击鞠”、“打球”等,即骑在马上用曲棍球棒打球体。它是马术与球类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宋元时期有关马球的记载极其丰富。

足球是当今世界最具有神奇魔力的体育运动,然而世界足球却是发源于中国的蹴鞠,国际足联已宣布世界足球起源于中国的淄博临淄。

武术是中国的国粹,被称之为国术,世人一提中国,都知道“功夫”二字。

武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源于古代的狩猎和战争,是搏击技术和经验的总结。武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涵盖的内容不尽相同。古代史书记载中,商代称“拳勇”,春秋称“技击”,汉代称“武艺”,汉以后广泛采用“武艺”称谓,到了近代,才出现了“武术”一词。

摘自《体育礼赞――中华体育文化五千年》路今铧编著中国文联出版社

拳术演练图壁画清代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