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受损水利设施:平稳度过汛期

2008-08-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何平 我有话说
6月初记者从地震灾区回到北京后,直到8月18日才第一次见到水利部总工程师刘宁。他黝黑的皮肤依然保存着唐家山堰塞湖的记忆。“我们都是一起战斗在唐家山的弟兄。”刘宁热情地招呼我坐下。

7月底,刘宁作为国务院抗震救灾前方指挥部广元调查组组长,再次来到灾区,就灾区群众安置情况进行了调研。“去唐家山看了吗

?灾区受损的水利设施怎么样了?”记者问。“这次没有再上唐家山。”刘宁说,“灾区受损的水利设施已经平稳度过汛期。”

地震发生时,灾区已进入汛期,震损水库、水电站和堰塞湖发生溃决的风险很大。“2000多座震损水库无一垮坝,800余座水电站成功排险,上千公里震损堤防无一决口,唐家山堰塞湖排险创造了奇迹。”刘宁的话语声高起来了:“这也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建的民生水利设施的一次全面检验,水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5・12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100天了。“对于受损的水利设施,从水利专业来说,100天和20天、150天并没有区别,应急除险工作现在依然要重视。”刘宁话题一转,“我们回头再看这次大地震,我们失去了什么,我们又得到了什么?这是一场巨大的灾难,我们失去了很多亲人、很多生命,失去了很多基础设施,”刘宁缓缓地说道,“但我们也经受了难得的考验。”

刘宁参加了6月30日下午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的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他告诉记者:“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一种精神的财富,文化的财富,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一方面我们忍住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一方面集聚全国之力抗震救灾。除了多难兴邦,我更体会到了发展强国。倘若没有强大国力,我们怎能在短时间内集聚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这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刘宁坚定地说。

6月1日,本报记者何平(右)在唐家山堰塞湖堰顶采访水利部总工程师刘宁(左)时合影。刘斌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