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历史的记忆与现实的沉思

2008-08-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阮忠 我有话说

《海南历史文化大系》(以下简称《大系》)编撰之初,总主编周文彰先生提到这套书的三个目的:系统研究梳理海南开发建设的历程和历史文化脉络;以实在的载体繁荣海南的哲学社会科学;为海南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具体的工作平台。它们随着《大系》的问世可谓是完全实现了。

梳理研究海南建设历史文化脉络,是《大

系》最根本的立足点。不过,《大系》崇今而不弃古,在唐玲玲等的《海南史要览》、李勃的《海南岛历代建置沿革考》等书中,人们可以看到海南的历史进程并非如同逝水无痕,而这一进程越靠近现代就变得越清晰,这是张兴吉的《民国时期的海南》、张一平等人的《海南抗日战争史稿》等著作告诉我们的。但最为清晰、最为重要的还是海南建省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的二十年。为此,编者专设了特区卷,并在社会卷、海南研究精品卷中,也把重心放在作为特区的海南研究之上。

周文彰先生的《特区导论》具有纲领性的意义,这部在海南建省七年后写的著作,论及海南作为经济特区的地位、作用、特征、性质、投资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他想告诉人们特区是什么、干什么,并偏重于从规范性和探索性两方面来解答特区“应该如何”。过了十三年,即2008年,《大系》中鲁兵的《海南特区发展史论》、许芳等人的《海南特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迟福林等人的《以产业开放拉动产业升级――中国加入WTO背景下的海南经济发展战略》等,就是对海南作为经济特区的理论总结,证实海南在二十年来“已经如何”以及“还将如何”。

与之相应,又有赵金鹏的《海南社会结构问题研究》、陈智勇的《海南海洋文化》、刘荆洪的《海南旅游文化》、焦勇勤等人的《海南民俗概说》、罗民介的《海南农垦社会研究》、刘剑三的《海南地位及其变迁研究》、赵康太的《琼剧文化论》、单正平、张浩文、刘复生等人的海南当代散文、小说、诗歌研究等,共同构成了有相当历史深度和广度的当代海南社会多彩画卷。

在这些研究中,历史文化始终是一条主线,从而使这些著述有历史感、文化感。海南最早的先民是“无陶时期或前陶时期的落笔洞人”。然而海南的文明发展进程却较为缓慢,在唐以后这一进程才得以加速,并且是与海南贬官文化、书院文化、金石文化等联系在一起的。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周伟民等人的《海南金石概说》、曾庆江等人的《海南历代贬官研究》、朱东根的《海南历代进士研究》、胡素萍等人的《海南古代书院》、还有海南古陶瓷、古代墓葬研究等,这些研究正像杨卫平在《海南古村古镇解读》中说,它们“试图从考古、人文、社会史等方面考察海南传统古村落人居环境的形成、发展、兴盛和衰落。”这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重现海南历史。

充盈着历史记忆与现实沉思的《大系》,的确是“卷帙浩繁,包罗万象,且各卷自成体系,相得益彰”(序二),在许多开创性的研究中,展示了历史与当今海南较为完整的面貌。而它原本追求的历史性、科学性、史料性、可读性,也得到了实现。同时,除了上述的著述之外,《大系》中还有海南学人的学术精品,如曹锡仁的《中西文化比较导论》、李鸿然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论》、童光政的《明代民事判牍研究》、单正平的《晚清民族主义与文学转型》等,它们体现了海南学人的学术风采。总之,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系》会日益显现出它独有的历史文化魅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