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学道德与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2008-08-23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嘉宾:郭传杰中国科大党委书记

施蕴渝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大生命学院教授

陈国良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大信息学院教授

韩荣典中国科大理学院教授

陈新校研究生会主席、自动化系博士生

韩荣典:现代大学生比较“软”,“软”是因为缺乏理论指导这个灵魂。爱因斯坦在上世纪30年代曾经说过,只学习专业知识是不够的,那样只能成为专业机器,不能成为社会和谐发展有用的人。要学生对价值、对社会伦理的原则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性,这才是最基本的,否则他不可能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培养科学的理念是很重要的。怎么能够把这种理念贯彻好,重要的就是科学家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是社会的精英,有责任和义务去带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另一方面我们搞技术科研的人,占有那么多社会的资源,有那么好的条件,从良心上来讲也应该去回报社会,对社会有责任感。

施蕴渝:当前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给科学带来了很多影响,各种评价体系和评价制度造成各种浮躁心理。每个老师要首先管好自己,管好自己的学生。现在学生的确比较多,尤其是研究生,真正负起责任是很关键的。搞科学研究,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重要,才智上的差异有,但并不是最重要。现在对年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包括科学精神、科学理念的教育都还显得不足。这不是简单的说教问题,而是怎样设法通过一些比较生动形象的教育使这些学生有所改变,作为一个高等学校的老师是有重要的责任的。

陈国良:我很小的时候,社会的三种职业非常受尊重:医生、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可现在呢?我想,科学工作者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要追求知识,追逐兴趣,以兴趣驱动科研,不要过分强调荣誉。其次,导师对学生做的工作要非常熟悉,要教学生写论文的规范,不少学生没写过学术文章,容易在细节上犯错。另外,现代科技发展十分迅速,作为老师,在一定的领域可能各领风骚十几年,但不可能总是领先,所以不在第一线工作了,就要注意不要误人子弟。从前年开始,我就不断自励,要求自己多看、多想、多听、少说话。

陈新:我2004年考入科大,虽然在校时间并不长,但是我体会到了科大求真务实的学风。科学的发展与成就可以直接造福人类,而科学精神则指导人们研究和揭示并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建立在科学精神基础之上的人文关怀是对科学的社会文化功能的弘扬,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统一。对科学工作者提出基本价值取向方面的要求,也体现了科学研究与社会责任的统一。

郭传杰:正确的理念是营造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界的工作人员来端正科学理念,这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责任和社会良知的体现。我们一要加强科学技术,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二要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生态本来就是自然界的事情,体现了一种多元化的个体在同样的环境里面如何去共同生存、共同发展的基本现象。我们要从学术上保证每个人有一个良好的发展方向;三要弘扬科学精神,建设好自己的校园文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