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南古城秀,琅琊名士多”,有2400年历史的临沂地灵人杰,荀子、曾子、王羲之、诸葛亮等历史名人生于斯长于斯,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在这里融会贯通。而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
塑造文化新形象
临沂市委书记连承敏说:革命战争年代,沂蒙精神是爱党爱军,支援前线。建设时期,沂蒙精神是艰苦奋斗,解决贫困。今天,就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打造古今文化相辉映的文化名市。
2003年起,临沂依托“书圣”王羲之,连续五年成功举办书圣文化节。节庆活动带动了基础设施、城市环境建设,提高了市民文明素质,使临沂历史文化名城、山水生态城、商贸物流城的崭新形象深入人心,还带动了文化产业和招商引资,催生了临沂国际影视城、市图书大厦、广播电视发射塔等一大批文化项目,这些项目不仅规划建设不要财政投资,建成后还为财政带来可观收益。2004年以来,临沂先后举办沂蒙精神理论研讨会、大型乐舞诗“沂蒙颂歌”、红色雕塑展等13项弘扬沂蒙精神系列活动。2005年8月,沂蒙精神大型展在国家博物馆成功举办,使沂蒙精神成为与延安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太行山精神并列的民族精神一部分,走向全国。
沂蒙精神展还在全国掀起一股红色旅游旋风,以孟良崮、沂蒙山小调、山东省人民政府诞生地、沂蒙红嫂、厉家寨、九间棚等为代表的沂蒙精神展示地,成为红色旅游的新亮点和沂蒙精神教育新基地。临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丁凤云告诉记者:“书圣文化节和红色旅游已成为临沂文化产业中的两大亮点,两者相辅相承,支撑起了临沂对外的文化平台。”目前,临沂文化产业总资产达58.8亿元,实现总产出96亿元。
做大做强物流业
靠着“开拓奋进、艰苦创业”的沂蒙精神,临沂做大做强现代物流业,改变了老区贫穷落后的面貌。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简直不敢相信在沂蒙老区能看到如此庞大的专业批发城。”一位来自北京的经商者如是说。占地600多万平方米的临沂商城,有建材、小商品等各种专业批发市场68处,日客流量达30多万人次,年交易额达400多亿元,市场综合效益连续16年居全国同类市场前三位,成为鲁、苏、豫、皖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中心。在这里,记者看到了一座初现端倪的现代商贸物流城。
临沂财源物流公司总经理高娟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初的沂蒙老区,货物和运输价比全国价平均低30%―40%,吸引了河北、内蒙古、北京等地客户,逐渐由地摊式集贸市场发展成大棚式商贸市场。本世纪初,发展成集仓储、交易、配送为一体的综合商城,近几年更是发展成拥有庞大物流配载体系的现代商贸城。财源公司业务迅速扩大。今年公司交易货物近20亿元,交易额近2亿元,现有货车100多辆,每天出货6000多吨。据了解,临沂商城已形成了以立晨、澳龙等国际物流企业为龙头、20余处大型客货运市场为主体、40多家第三方物流公司为支撑的综合运输网络,物流总额达1500亿元。
临沂市市长张少军说:“文化产业和现代物流业都是新兴的朝阳产业,发展好了,更能保护青山绿水,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助推了经济社会发展。临沂经济增长幅度、经济总量以及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移动电话拥有量等许多经济社会指标都走在了山东乃至全国同等城市前列。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临沂投资建立1000多家独资合资企业。2007年临沂生产总值预计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增长14.1%和12.3%。
建设最佳宜居城市
站在沂河、涑河、?河三河交汇处,一眼望不到岸的河水波光粼粼,沿河两岸几十公里长的滨河公园雕塑成群、树翠林绿。宽阔平坦的滨河大道车流如梭,一座座跨河大桥桥桥如画,一幢幢高楼大厦矗然挺立。这里,分明像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
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临沂人以科学理念认识城市,以战略眼光规划城市,以精品意识建设城市,转变理念,立志建设“以水为魂最佳宜居城市”。为此,他们先后聘请两院院士吴良镛、周干峙等一批国内规划名家,制订“大临沂”建设框架,“新临沂”发展战略。充分利用临沂水系发达优势,将临沂变成“城水相依,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河一体”特色鲜明的滨河生态美城。
“圣人大麾从天降,汉晋风骨动地来。”目前,临沂已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全国双拥模范城、省级卫生城、省级园林城,在全国革命老区中第一个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考核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