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山海关修复:长城保护工程的典范

2008-08-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耿建扩 我有话说
奥运会前,历经五度寒暑、总投资16.36亿元的山海关长城保护开发工程胜利竣工。见证了无数金戈铁马、战火硝烟的古城以崭新的容颜迎接国内外嘉宾。

山海关古城为何要修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山聚仙乃奇,海藏龙而神,关踞险为雄”,以山、海、关三字取名的地方不计其数。但山海关却是国内唯一一个以三个字合并命名的地方。该地北依燕山,南襟渤海,紧扼东北、华北交通咽喉,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京畿要地。1381年(明洪武14年),大将军徐达受命建关设卫,在山海之间构筑长城,故名山海关。

山海关是中国历史的见证。屈指算来,山海关迄今已有627年历史,这里曾发生过撼人心魄的李自成与吴三桂的“甲申”石河大战,引发了明清政权的更替;八国联军入侵山海关火烧老龙头,刻下耻辱的印迹;直奉军阀山海关混战,曾影响世界军事格局;日寇入侵山海关,中国军民打响长城抗战第一枪……乃至现在站在古城下,仰望“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犹使人感觉到距离历史是如此之近。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山海关是长城文化的集萃。山海关以长城为主线,南起老龙头、北至九门口,全长26公里的长城线上,分布有129座城堡、关隘、敌台、城台、烽火台、墩台等遗存。历史上以关城为核心,东西建有罗城,南北设有翼城,状如大鹏展翅。形成前拱后卫、左辅右弼的防御格局,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我国著名的长城专家和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评价:“山海关长城是万里长城最精粹的地段。”

山海关古城现存关城和东罗城。关城有四座城门,为大家所熟知的“天下第一关”即指山海关东门――镇东门。镇东门外延伸而出用以加强防卫的城圈则为东罗城。600多年间,由于频经战乱、风剥雨蚀、人为毁坏以及日常维护不足,至本世纪初,山海关古城损坏严重,除了城东墙“天下第一关”至靖边楼段经多番修葺保存尚好,大部分的城墙,已是满目疮痍、残垣薄壁,墙体出现大面积倒塌,未塌毁的城墙亦有很多地方出现了结构性的墙体变形,绝大部分墙面被风化剥落,昔日“五马并行、壁垒森严”的盛况荡然无存,反而随处可见“此地危险请勿靠近”等警示性标牌。古城内部更是破败不堪:1.5平方公里的小城,建筑密度高达65%,街道阴仄狭窄。公共设施十分落后,道路完好率不到8%,污水管线分布率只有12%,集中供热率仅为3.4%。一些居民任意改造古院落和古建筑的结构和布局,很多古建已经濒危,危旧房屋超过40%。临街商铺更是杂乱无章,不仅破坏了古城风貌,而且有碍观瞻。

山海关古城保护与开发刻不容缓!

延续600年古城文化信息

“修复山海关古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完整地保护延续了600多年的古城历史文化信息,让每一座城楼、每一段城墙、每一座四合院乃至每一块砖瓦都能够清晰地向人们诉说古老的往事。”河北省文化厅厅长冯韶慧介绍说,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及山海关区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2003年12月,作为“河北省一号文化工程”的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项目正式启动。

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秦皇岛市成立了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指挥部。时任山海关区委书记,现为秦皇岛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的时晓峰说起这项工作时感触颇深:“我们聘请了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和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的相关专家联合编制了《山海关关城文物古迹保护规划》、《山海关历史名城保护规划》和《山海关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三大规划保证了古城保护与开发工作科学有序高效运行。”

古城保护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弼祥告诉记者:“三大规划为我们整个保护开发工程划好了红线,我们必须严格遵守!”他介绍说,在文物古迹保护详细规划中,不仅国家、省、市、区级文保单位有着明确而详尽的资料,就连散落于城中的112处四合院民居也都一一作了保护规划。依据规划,我们把城内现存建筑物按价值高低分为修缮、改善、保留、整饬、更新、拆除五种。对于复建的钟鼓楼、五道牌坊、三座城楼等建筑,也依据原物初建时的形制、风格、材料、工艺等给予最近乎原貌的恢复。

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工作引起了中央领导和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2006年4月,中宣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五部委联合赴山海关调研,决定将山海关长城保护工程纳入国家实施长城保护工程的首批项目,投资2亿元,修复包括关城四面城墙及东罗城三面城墙在内的6000延长米古城墙,这是国家长城保护工程中单体投资最大的项目,由河北省负责组织实施。针对山海关关城和东罗城保存现状及文物主体的特点,凭借过去设计修复布达拉宫、萨迦寺等文物工程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很快编制完成工程方案,并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

“虽然我们有着修复古建的经验,但山海关古城墙体修复是个复杂的过程,设计施工期间,我们得到了国家文物局领导和专家的大力支持,罗哲文、张之平等知名专家总是有求必应,多次亲临现场解决问题。”河北省文物局局长张立方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据了解,山海关城墙历史上曾多次修缮,也多次局部倒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土质问题。因此,这次长城保护工程,对土质提出很高的要求。经过测试,山海关周围没有符合要求的粉质黏土。为了寻找这种粉质黏土,河北省文物局的专家反复考察比对,最后决定选用辽宁的粉质黏土。“黏土太好了也麻烦,施工时正值暑期,这种土黏性特别强,遇上雨水便成一锅粥,天晴干燥后又坚硬如石。我们请来地质专家、岩土专家和文保专家会商解决方案,在这种黏土中添加其他材料,同时改进夯筑方法,终于提高了质量,加快了夯土速度。”河北省文物局文物处处长刘智敏说。

在工程建设的关键阶段,来自全国各地的4000多名古建施工人员会战山海关,工程项目办的专家常常白天研究技术方案,加强施工管理,晚上进料车开进工地,又加班加点逐车检查黏土等建材的质量。“那些日子,专家们累得又黑又瘦。”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郭瑞海回忆说,“我们在砌补风蚀脱落的城墙时,只要能‘单砖替补’,加固保存,就绝不成片更换,为的是让饱经沧桑的长城传达更多的文化信息。”郭瑞海告诉记者,这次保护工程,共有山西、天津及河北定州、抚宁等地10多家古砖生产厂家,严格按照省文物局的技术要求,提供了800多万块各种规格的长城砖。“漫步在城墙上,你会注意到,多种形制的长城砖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的长城状况。”

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在山海关古城6000米城墙修复过程中,所有施工人员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严格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修缮原则,做好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和验收工作。工程竣工后,河北省文物局局长张立方长舒了一口气,所有施工人员用心血和汗水浇铸起新的古城,给了各界人士一个负责任的交待。

古城保护的示范意义

修复完成后的古城,一派祥和景象。古城内,明清风格仿古建筑错落有致,以钟鼓楼为中心,沿东西南北四条大街整齐排列,古诗谣传唱的“十人同行,五马并骑”的壮观景象似乎就在眼前。伫立在城楼上,古城的整体格局、街道脉络清晰可见,城楼之间可以“对视”。专家们一致称赞,古城的风貌格局能够保护控制到这种程度,在国内的众多古城中也属难得一见。

对此,罗哲文评价说:古城保护开发使山海关这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地“三顶桂冠”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竣工仪式上指出,山海关长城保护工程是国家实施长城保护工程的首批项目,是一次文物保护的大会战,北京、山西、山东、福建、辽宁等省市10余支专业队伍,参与了山海关长城保护工程的设计、施工、质量监督和监理工作。工程的开展严格遵循《文物保护法》,是建国以来长城保护工程的典范,也是对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具体实践。山海关长城保护工程得到财政部的支持,得到河北省、秦皇岛市和山海关区等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它凝聚的精神力量及其高质量的管理、施工水平等都值得借鉴。

采访中记者得知,古城保护开发工程也是一次关城文物古迹的全面发掘、普查和清理的过程。在第一关瓮城、东罗城服远门、三清观、总兵府等遗迹、遗址的修复、清理和发掘过程中,一批诸如石碑、石像、铁炮、古井等文物、古迹先后出土面世,使得古城山海关的历史文化信息更加丰富完整。同时,山海关还启动了“古城记忆工程”,专门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委员会,负责搜集整理长城历史文化、民间传说故事、军礼大典、地方民间文化、风土人情、店铺字号、风味小吃、散文诗词等方面的资料,建立了一套以影像和文字资料为主的完整档案,从而使古城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厚。

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过程中还首次应用了“激光雷达测绘系统”等先进技术,对山海关古城墙进行空中与地面相结合的测绘。竣工后,文物部门还在城墙内部安装了先进的监测仪器,监测修缮后墙体的各种微小变化,形成统一的数据,为今后其他区域内长城的修复提供重要参考。

关城南城墙东段墙体维修前

关城南城墙东段墙体维修后

关城南城墙东段墙顶维修前

关城南城墙东段墙顶维修后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