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北京奥运后的思考

2008-08-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驻维也纳记者方祥生 我有话说

北京奥运的圣火,已经在一片赞扬声中熄灭。但国际社会对北京奥运的议论,对中国的关注,却依然不见降温。有人关心北京奥运会给中国留下什么,有人试图解读“完美奥运”背后的东西。

已在维也纳生活了几十年的蒙古

族人白秀峰,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解读奥运。他说,其曾祖父是清朝的武举人,由于抽鸦片,在国家需要时不能出征。弱国无外交,国家的衰弱使中华民族蒙受了百年耻辱。看到北京奥运展示的民族凝聚力,展示的国力和揭示的未来,他感到了“百年耻辱一日消”的痛快。他说,几年前,莫扎特的故乡萨尔茨堡市曾想申办冬季奥运会,但由于部分市民担心奥运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硬是搅?了申办冬奥会的想法。这个案例从一个侧面表明,如果中国没有民族凝聚力,中国人没有集体观念,是不可能得到奥运承办权的,更不可能办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面对西方少数人的挑剔,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谈中国人的集体观念。

无独有偶,美国《纽约时报》也指出,北京奥运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最显著特点是民族凝聚力和中国人的集体观念。该报在《集体主义中国和个人主义美国》一文中说,可以用很多方式划分世界――富与贫、民主与专制等,但最惊人的不同是个人社会与集体社会。成千的中国人可以像一个人一样行动――像一个人一样击鼓,像一个人一样起舞,按照精确的编队疾走而不会绊倒或者冲撞。中国的崛起不仅仅是经济事件,也是文化事件。假如把最强调个人的美国和英国列为一组,把最突出集体的中国和日本放在另一组进行比较研究,就会发现前者往往把权利和隐私摆在首位。那里的人往往高估自己的技能,高估自己对集体的重要性。后一组往往重视和谐与责任,在谈自己对集体的贡献时往往很谦卑。这可能与西方文化的价值观源自古希腊,强调个人英雄主义有关,而亚洲文化则源自部落哲学,因而更强调集体的作用和力量。

文章说,如果亚洲的成就重新激发个人社会与集体社会的讨论,个人社会不大可能全胜,甚至不大可能取得优势。中国的发展表明,发展不一定非走西方的、自由主义的道路,也可以采取东方的、集体主义的方式。和谐集体的理想可能变得像“美国梦”那样有吸引力。北京奥运正是这种新型对话的开始。

关于北京奥运背后的东西,肯定还会有更多的探索和思考。我相信,已退休的白秀峰先生的感受是真切的,《纽约时报》的上述观察是到位的。中国在前进的道路上还会有许多曲折,但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发扬奥运的拼搏精神,发扬奥运志愿者的奉献精神,发扬奥运期间中国人表现出的集体主义精神,那么中国的发展就会更稳、更快,更好。(本报维也纳8月26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