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重视落榜生心理关怀与引导

2008-08-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祁立刚 我有话说

编者按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高考升学率不断提高。但每年仍有大批高考学生落榜,不能升入高校继续学习。每当高考成绩一公布,可谓“几家欢乐几家愁”。被顺利录取者能享受“金榜题名”的喜悦和“鲜花、掌声”的祝福,而落榜生则要承受“名落孙山”的打击和来自各方面的种种压力。许多落榜生存在着较重的心理问题。因此,认真研究高考落榜生的心理状态与问题,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与引导,帮助他们缓解压力,顺利地度过心理应激期,是这一阶段家长、学校、社会不可忽视的工作与责任。

落榜生易产生的典型负面心理特点

懊悔心理落榜者的懊悔心理往往来自对考试结果的不满。自己本来在班上成绩不错,应该考上,却榜上无名,而平时成绩平平,比自己差得多的同学却意外地考上了。对现实的不满导致他们产生强烈的懊悔心理――不该盲目自信,不该过于粗心。

焦虑心理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使他们形成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考上大学就是成功者,反之就是失败者。当高考分数达不到录取线时,上大学的梦想化为泡影,他们不得不品尝失败的痛苦和精神的煎熬,表现为坐卧不安、心烦意乱、头疼失眠、食欲下降、情绪不振、忧心忡忡,长期处于泛性焦虑状态而不能排解。

自卑心理特别是平时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对于前途充满了信心。然而,高考录取分数线一公布,突然发现落榜已成为现实。高考前的那种与同学平起平坐的平等感一夜之间荡然无存,面对那些已成为“准大学生”的昔日同学,他们深感高不可攀,自惭形秽,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特别是高考分数线刚公布和录取前后的这段时间,不愿意见人,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空间内,自艾自怨。

内疚心理在求学的道路上,父母为了子女们能够“成龙”、“成凤”,付出了大量时间和心血;教师们为了学生们的前途,呕心沥血。家长和教师们所做的这一切,高中生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上,加倍努力,以期报答父母和老师。然而面对落榜结局,深感对不起父母、师长,“无颜见江东父老”,因此而背上沉重的精神枷锁,陷入深深的自责、痛苦之中。

失落心理在长期的升学竞争中,家长为了保证自己的孩子能够顺利地升入高一级的学校,从学习上、思想上以及生活上给予了全方位的服务和关心;老师们也与父母一样,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考大学的希望种子来培养,关怀备至;然而落榜后,有的家长放弃了,有的老师失望了。面对这种变化,落榜学生的心理充满了失宠感、失落感,油然而生的是震惊、不平衡,并进而产生苦闷、失意、沮丧等消极心理。

迷茫心理受中国传统观念和当前人事制度、就业政策的影响,许多学生都把考上大学作为自己人生追求的唯一目标,认为考上大学前途无量,考不上大学则没有好出路。当得知自己落榜时,深感十年寒窗付之东流,希望破灭,前途渺茫,深感彷徨与苦闷,不知“路在何方”,个别意志薄弱者甚至产生悲观厌世的念头。

主要调节引导策略

高考落榜,对于大部分缺少磨难的学生来说,是一次沉重的心理挫折,如何积极调整心态、顺利地度过心理应激期,既需要老师、家长的关怀、理解、帮助和积极引导,也需要考生自己的主动调节。

勇于正视现实落榜已成事实,怨天尤人,长吁短叹,都无济于事,无论是考生本人或家长都只有勇敢地面对它,尽量坦然地接受它。落榜后,懊悔心理和压抑感不出现是不客观的,但我们应尽力缩短这些负面心理情绪的作用时间和强度。应鼓励考生承认和面对现实,不要回避失败――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怎样面对失败,是否能从跌倒处爬起来。

不要对未来失去信心,不能因为落榜就认为失去了人生的一切意义。要认识到自己还年轻,未来的路很长,还有机会让自己有更好的发展。要把落榜当作对自己的一次考验,要努力使自己振作起来,以必胜的信心和勇气迎接新的挑战。

自觉调整心态,不要过多地沉溺于失败懊悔之中,而应自觉调整心态,投入其它事物之中――如读书、做家务、旅游、文体活动或其它有兴趣之事,井做到十分投入,达到忘我的程度,让自己沉浸在工作、学习或其他健康有益的活动之中,让自己不停地忙着或思考,这样才能将烦恼忘却,使心理尽快达到新的平衡。

开阔人生视野,上大学并非惟一的成功之路。落榜生应学会从光明的一面看待事物。如果我们能把失败当成是人生中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我们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就会坚信自己能不断战胜新的挑战。“天生我才必有用”,首先要在精神上自我肯定,“条条大道通罗马”,成功的道路在自己的脚下。落榜后,化悲愤为力量,将压力转变为动力,选定一个新的目标,刻苦自励,奋力拼搏,争取新的成功!

善于宣泄不良情绪竞争是残酷的,落榜是痛苦的,不良情绪难免产生,要学会宣泄。可以找自己信任的人,把自己心中的抑郁倾倒出来,也许听者不能提供很有价值的建议,但诉说之后总会感到“一吐为快”;还可以通过活动宣泄心中的苦闷,如进行体育锻炼、旅游等。同时,也要引导他们注意克服非理性情绪反应――如对他人的言论变得过于敏感,易产生戒备、逆反状态,对一些琐事表现出异常强烈的情绪反应,对关心自己的人冷言冷语、不耐烦、甚至表现出攻击性行为等。

家长积极配合,在落榜后的心理应激期,家长的作用极为重要。家长应该认识到,斥责孩子只能是雪上加霜,要对孩子表示理解,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面对孩子的落榜,家长应在适当地关心孩子的基础上,客观地看待孩子,接受孩子的现有成绩和表现。如果家长能够将着眼点放在如何发挥孩子的潜能、注重孩子素质的全面发展上,在心平气和的心态下指导孩子正确分析、看待考试失误和落榜,孩子就会以较为轻松的心态接受现实、走向新的生活。家长不妨帮助孩子列出一个短期学习、工作、生活的日程表,并监督、配合其认真落实。按照计划的作息时间学习、工作、休息,坚持一段时间后,会有效地缓解学生的压力、消除挫折感与扭转心态,这是帮助落榜生走出心理困境的有效方法。

调整人生发展道路家长、教师、考生应积极相互交流,客观分析考生具体情况,帮助他们进行决策,尽快找到新的努力方向,寻找同自己的能力相当的目标,如复读再考、选择职业学校、自费上大学、边工作边自学等等。对于潜力比较大的,要鼓励孩子不轻易言败,坚定信心做好复读再战的准备;对于潜力不大又主观厌学的,也不要强迫学生复读再考,以免产生更大压力,强化内心痛苦。要让他们知道自己面临着多种选择,鼓励他们通过多种途径实现自己的理想。如果落榜生能够脚踏实地找准目标,调整好内心期望值,根据自己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决策,就能较快地克服心理危机,走出阴影。

进行必要专业心理疏导与干预一般来说,具有内向、孤僻、拘谨、敏感、怯懦、忧郁、过于追求完美等个性特征的落榜生,对落榜事件的耐受能力较差,容易产生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甚至还可能因此罹患神经症、心身疾病、酒精与药物依赖以及精神障碍。另外,有的考生考前的期望值过高,对落榜心理准备不足,面对落榜,会受到较大的心理刺激。上述情况很容易导致考生落榜后情绪压抑、哭泣、悲伤,有的还会过分自卑,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形成急性反应性忧郁。如果继续恶化下去,会导致慢性反应性忧郁,使身体长期受到损害,厌世、颓废、什么都不想干。如果有这些症状出现,就需要进行专业心理咨询和到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家长们千万不要掉以轻心。(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