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北京:向无障碍城市迈进

2008-08-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张玉玲 通讯员王晨岑 我有话说

“轮椅现在可以延伸到城市的许多角落,甚至坐轮椅也能登长城、上午门城楼。”自幼肢残的王林过着“轮椅上的生活”,近年来他切身感受到了北京无障碍设施建设所带来的便利。

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是一个城市文明进步的见证。为了履行成功举办残奥会的承诺,北京城正一天天向无障碍迈进。

无障碍建设硕果累累

长城上、故宫里,一批设计人性化的无障碍设施已建成,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将轮椅缓缓摇上升降机,锁住车轮,随着升降台的平稳提升,只需10分钟便可登上午门城楼。设计人员在为残疾人提供方便、使他们零距离感受文化遗产的同时,也精心考虑保护文物的整体美感。

无障碍公交车、无障碍出租车相继亮相京城,地铁内的无障碍设施更使残疾人体验到出行的便捷。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汤小泉介绍,从2005年至今,北京每年建设和改造无障碍设施均达1000多项。目前北京市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交通枢纽的无障碍综合改造率已达到80%以上。市内130条道路、1180处路口进行了坡化,460家银行、20家邮局及50所高校实施了无障碍设施改造。

残奥会的举办更加速了北京的无障碍设施建设。残奥会赛时将开设16条公交专线,投入400辆无障碍公交车供赛会使用,新增109部升降平台,组建我国第一支无障碍出租车队。

此外,盲文点字显示器、盲文刻印机及盲文编辑软件等特殊设备将在赛会期间为盲人提供服务。部分竞赛场馆还为听力残疾人配备无线助听设备,在视频媒体上提供手语翻译软件。

无障碍建设彰显进步

北京还出台了全国第一个关于无障碍建设的地方性法规――《北京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条例》。“国外经历了几十年、上百年,用经济建设发展来带动的无障碍建设,我们只用了20年就迎头赶上。”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残奥委员会副主席吕世明如是说。虽然,与国外无障碍建设水平相比,我们还有不小差距,但北京这几年的无障碍建设成就有目共睹。

中国有8300多万残疾人,涉及2.6亿家庭人口,他们生活状况的改善是与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经济发展相伴随的。2004年建设部正式命名了10个无障碍示范城市,到2010年将在全国推进100个无障碍城市的建设。

更为重要的是关注、关爱残疾人的氛围越来越浓厚,为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创造了条件。原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执行理事会理事、北京奥运培训顾问赵济华表示,北京残奥会的无障碍设施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是对于公众来说,真正做到心灵上的无障碍才是最重要的。他倡议要让更多的青年朋友们,特别是学生,多去观看残疾人的体育比赛,感受残疾人在挫折面前的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让残疾人真正享有精神上的无“障碍”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北京的无障碍建设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障碍”,还有“重建设,轻使用”的现象。比如,有的地段,铺设盲道的特殊地砖已经伤痕累累,有的还是整块整块地缺失;有些盲道上竖起了电线杆;残疾人机动轮椅车很难找到专用停车位;残疾人专用卫生间,经常挂着停止使用的牌子……

针对这种现象,北京市政协委员、社会学家刘绮菲认为,无障碍设施可以通过有关部门的建设得以完成,然而人们意识上的无障碍却滞后于物质上无障碍的发展。一些无障碍建设在设计上也往往从正常人的角度去设计,缺少适合残疾人的人性化设计,导致修建的无障碍设施并不能真正方便残疾人。

刘绮菲说,随着残奥会的来临,北京的无障碍环境和条件日益完善,一个完全无障碍的城市建设正引起全社会对残疾人的真心关注和支持,人家也更注重使残疾人在精神上实现真正的无障碍。

在北京残奥会期间,中外残疾人士可以借助故宫内新建的无障碍设施,游遍紫禁城内“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等精华景观。新华社记者张舵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