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把大栅栏文化传承下去

2008-08-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建明 我有话说
这是一所在北京大栅栏地区普通的胡同里保存得较为完好的老四合院――炭儿胡同38号。这里正在举行由北京市和宣武区档案局(馆)、宣武区委宣传部、大栅栏街道办事处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大栅栏街区档案史料展”。展览虽地处深巷,可每天仍会吸引不少中外观众慕名而来。

大栅栏自乾隆十九年由官方正式定名,至民国时期,

北京主要的商号大多集中于此,1958年市政府划定约1.3平方公里的范围为大栅栏辖区,大栅栏正式成为一个区域的名称。大栅栏,它在北京市民乃至全国人民的心中有着相当的分量。在“会馆云集”专题里,展览通过一张张老照片让人们看到了清代及民国时期的潮州会馆、奉天会馆、凤阳会馆等的历史原貌;“报馆书局”专题则通过1917年康有为、梁启超在海王村公园创办长兴书局、汪康年在五道庙创办《京报》和《刍言报》等的老照片和资料,告诉人们在近代大栅栏街区就成为北京传媒文化街区;“商贾荟萃”专题,烘托出晚清和民国时期大栅栏内身着长袍马褂的人们购物的氛围,激起人们找寻当年的瑞蚨祥、同仁堂、谦祥益等老字号的兴趣……展览以300多张老照片,100多件各种实物,把大栅栏街区几百年间的市井商业文化及其历史变迁都展现在面前,使人们有了一个概括的了解。

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松全元教授一边参观一边感慨地对记者说:“过去,大栅栏就有六座戏楼。今天,大栅栏也应发展一些能让普通百姓参与的戏院,让他们也可以买得起票进去坐一坐,看一看京剧。”一位家住附近的64岁的老先生说,“展览展现了大栅栏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应该让年轻人都来了解大栅栏,了解它的发展变化,并将大栅栏的特色文化传承下去。”

记者日前参展时,正赶上宣武区档案局副局长刘崇誉值班,对记者根据观众意见提出的“前门大街已重新开街,展览为什么却要办在胡同里”的问题,她回答说,“在商品经济时代,大栅栏地区基本上保留了原来街道胡同的肌理和格局,十分难得。大栅栏街区档案史料展,就应把展览办在大栅栏街区的胡同里,因为有不少参观者都会到胡同里去寻找过去的建筑遗址,这就把展览和大栅栏街区的所有胡同联系在了一起。实际上,整个大栅栏地区就成了一个原生态的继承传统、面向未来的大展览了。”她还介绍说,展览自8月5日开展后,每天都有不少人从海淀、大兴、昌平等远处赶来,这些以前在大栅栏街区住过的观众是来寻根的。此次展览的协办单位大栅栏投资有限公司正与他们协商留用有关资料,以作为今后对大栅栏街区进行“修旧如旧”整修时的历史文化依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