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城市疤痕”到“文化大观园”

2008-08-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毕玉才 本报通讯员刘勇 我有话说

在1960年发行的5元人民币背面,印的是一幅露天矿作业图。如今,这个亚洲最大的露天矿――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矿已闭坑破产,留下一个长4公里、宽2公里、深320米的大坑。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整合工业遗产资源,推动全市经济转型,提高阜新知名度,经过中外专家论证,阜新市委、市政府决定将海州露天矿建成集旅游休闲、科学普

及、科研教学、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国家级矿山公园。

日前,阜新市市长潘利国主持召开海州露天矿矿山环境综合治理和国家矿山公园建设领导小组会议,明确要求各部门密切配合,创造性开展工作,确保国家矿山公园按期开园,最终将它建设成为世界级工业文化遗产旅游项目,成为城市的品牌。

海州露天矿是我国“一五”时期156个重点项目之一,截至2002年末,累计生产煤炭2.08亿吨,完成工业总产值96.98亿元,上缴利税33.45亿元。是新中国工业化历程上的“金钉子”,见证了中国煤炭工业百年发展历史,记录了人工挖掘―半机械化―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数字化煤炭开采技术的全过程。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2005年,伴随着阜新整座城市的煤炭资源枯竭,海州露天矿也走到了历史的尽头。以往这个装满了“黑金子”的“大坑”立即成了全市人们心中永远的痛。

地下无煤,脚下有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阜新市委、市政府果断决定,利用10年时间,将海州露天矿建设成为集“地下森林”、“坑底水库”、“科研基地”、“采煤博物馆”等为一体的国家矿山公园,把旧工业时代遗留下的“城市疤痕”,注入“怀旧”“时尚”的元素,打造成文化旅游的“大观园”和“聚宝盆”。

在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支持下,2005年海州露天矿矿山环境治理项目获得国家批准。按照先治灾、后恢复、再利用的原则,力争用3至5年的时间,完成海州露天矿地质灾害治理和矿山环境恢复。近两年多来,本着矿山公园建设与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相结合的原则,阜新市相继完成了海州露天矿矿坑土质边坡治理、水治理及利用、矿山遗迹保护等一系列工程,并于今年开始了矿山公园建设,目前公园大门基础工程已完工,停车场、主题广场、矿山公园博物馆、纪念碑等正抓紧施工,计划于近期揭碑开园。

按照海州露天矿旅游项目构想,三五年内,年轻人就可以坐着热气球在露天矿上空举行浪漫的婚礼,或者庆祝生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