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残奥村里“无障碍”

2008-08-3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豫斯 我有话说

图为中国运动员在北京残奥村开村仪式上。本报记者郭红松摄

经过紧张而有序的转换工作,北京奥运村已经顺利转换为残奥村。8月30日,北京残奥村正式张开怀抱,开始

迎接来自全世界的客人。据北京奥运村部副部长邓亚萍介绍,在残奥会期间,残奥村将接待来自148个国家和地区的4099名运动员,2644名随队官员和640名技术官员,共计7383人。

而面对残奥会这样的不同需求,邓亚萍表示,北京残奥村已经做好了准备,保证做到残奥村里“无障碍”。

总体规划以人为本

与北京奥运会一样,残奥村将成为参加北京残奥会的运动员、官员的住宿地。残奥村基本保留了奥运村主要功能区的设置和分布,分为国际区、居住区和运行区三个区域。但不同于奥运村的是,残奥村的居民以肢体残疾运动员和视力残疾运动员为主。为了更加方便残疾人运动员的吃、住、行,残奥村增加了村内的无障碍设施并向残疾人运动员提供针对性服务。

据邓亚萍介绍,在基础设施方面,残奥村有6层和9层公寓楼共42栋,但是为了运动员的出入便捷,每栋公寓楼只使用1-3层,并配备了达到国际标准无障碍设施。同时,北京奥组委将奥运村部分转换为残奥村专用设施。如将奥运村健身中心转换为残奥村运动员分级中心;将运动员风味餐厅转换为轮椅假肢维修中心,为运动员提供包括辅助器具维修在内的服务等。另外,残奥村公共场所也设置了指示性盲道、无障碍盲道等各种无障碍设施及残疾人专用设施。

在交通方面,残奥村专门配备了带有轮椅升降踏板的30辆大客车。村内还将有为有需求的轮椅运动员提供电瓶车牵引服务。村内班车重点车站也加装有临时残疾人专用站台并将增派志愿者帮助残疾人运动员上下车。

“北京残奥村的整体规划设计是在借鉴历届残奥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完成的,我们将努力使各国运动员在北京享受中国带来的温暖。”邓亚萍对记者说。

关注细节体现关怀

在残奥村,大餐厅是各位村民必然光顾的地方。一进餐厅大门,就能看到几个按比例缩小的国家体育场“鸟巢”和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模型。据残奥村餐饮部副总经理崔勇介绍,这两个模型是为了让盲人运动员用手来“观赏”这两座北京奥运会的代表建筑,“在残奥村,这样在细微之处体现人文关怀的例子还很多。”崔勇说。

在这个可以容纳5000人同时进餐的大餐厅里,却只有4000个座椅。原来,去掉1000个座椅后,餐桌旁的空间会大很多,运动员就可以直接在轮椅上用餐,而不会显得拥挤。同时,整个大餐厅里的桌子也都比正常的餐桌要矮,“这种桌子适合直接坐在轮椅上用餐。”崔勇告诉记者,在餐厅里,各个出售食品的柜台外的取餐台高度也都比平时降低了15厘米,这都是为了让运动员在取餐时更加方便,“可以相信,在残奥村的大餐厅里,来自各国的残疾人运动员会尽情的享用世界美食,而不会有任何不便的感觉。”

在住宿方面,为了给不同身体条件的残疾人运动员提供舒适的服务,残奥村在居民服务中心成立了应急专项服务小组,针对不同特点的客人提供及时、突发性服务。并在公寓内为行动不便的运动员增加卫生间浴凳、大袋擦手纸和大型垃圾袋等。

据了解,残奥村的各项综合服务也十分细致。在商业街,各功能区都进行了调整并对工作人员进行了助残知识、接待残疾人礼仪的培训。升旗广场和村内俱乐部也将举行各种文艺演出并增加残疾人艺术家的表演。来自世界各地的残疾人运动员可以通过村内丰富的文化活动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和交流。

“更加注重细节,更加注重人文关怀一直是我们工作的指导思想。我们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两个奥运’一定会‘同样精彩’。”邓亚萍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