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服务是科学 服务需创新

2008-09-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中国工程院院士 郭重庆 我有话说

极具前沿意义的学科

服务科学的概念发端于2004年美国竞争力委员会的国家创新计划,作为21世纪美国国家创新战略之一被首次提出;此外,它还得力于一个领袖型企业IBM前卫地大力倡导。

上世纪50年代,IBM首次提出计算科学,当时响应并不多,只有几所美国“常青藤”大学(如

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等)成立了计算机学科,而50年后很难设想一所没有计算机学科的综合型理工大学会是什么样子。这次,IBM又扮演了一个始作俑者的角色,提出了“服务科学”,不同的是,响应并肯定者甚多。

一个学科的发展要求不是来自高校或研究机构,而是出自一个企业,倒是值得琢磨的一件事。外部市场和技术需求的牵引奠定了这个学科发展的良好预期。

承担经济与社会发展大任

1.服务经济是大趋势,孕育着大量的发展和创新机遇。

中国在工业化上滞后了欧美200年,这次若能抓住机遇,有可能在服务型制造模式、电子商务新的商业模式上实现突破,推动社会大分工,颠覆传统的制造模式和商业模式,从而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大发展。

2.服务业是黏结剂,其功能是将社会化、国际化的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和服务整条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黏结起来。

一座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取决于其服务经济的质与量,因此,与其说中国中心城市的聚集力是制造能力,不如说是服务能力。

3.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

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关系愈来愈密切:从制造业发展看,服务化趋势日益显现;从服务业发展看,生产性服务(中间投入服务),亦即研发、供应链、协同制造、销售服务日益兴起。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已成为中国制造业瘦身转型的瓶颈。中国制造业的突破在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互动。

4.服务型制造模式方兴未艾,当前经济活动已由制造为中心渐变为以创新与服务为中心。

服务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显著区别在于:权利正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顺应而生。中国已进入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过渡。过去20年产品是稀缺资源,产品制造是整个经济价值的核心;如今,大多数产品已在全球范围内过剩,消费者成为稀缺资源,创新和服务逐渐成为整个经济的价值核心。因此,在当今经济变革的时代,一个行业如果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向服务业转型,既卖产品,也卖服务。

经济与社会发展面临战略转折

1.历史的考量

中国与印度谁主本世纪沉浮?这是当前媒体与学界议论的一个热点。一个制造业强些,一个服务业尤其是IT外包服务强些。两者是不同的增长模式:一个用资源、能源、环境代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增长;一个用较少的资源消耗也取得了8%―9%的增长。熟优熟劣?按摩根斯坦利罗奇的说法,印度想发展制造业,但两手空空,FDI(外商直接投资)少,储蓄率低,基础设施差;中国想发展服务业,但缺乏服务理念,不得要领,对理解服务文化的真谛仍然不得其门而入,两者都处在发展的十字路口。世界营销大师米尔顿・科特勒说得更直率:“一个只关注价值链中最薄弱环节的产业政策是不能支撑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

我们只相信200年的工业革命带来财富,因此热衷于盖厂房,置机器,生产产品,而忽视价值链的服务环节也创造价值。经济全球化给两者以机遇,历史也正在考量两者能否把握住这次机会。

2.从战略高度来认识

服务业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入点,是提升中国制造业能阶的手段,是造就中心城市聚集力的平台,是节能减排的抓手,是营造社会组织能力、推出新行业和新职业、增加就业机会的一场产业革命。

3.理清发展滞后的瓶颈

中国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称,2004年高调增长到40.3%后,2005年和2006年相继下滑;原计划在国家“十一五”末期将服务业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预计会落空。中国服务业发展的瓶颈到底在哪里?是体制性障碍、观念滞后、市场准入限制、人才瓶颈,还是物质基础(交通运输网络、通讯网络)缺陷?这的确需要探讨。

发展服务业的途径

如何发展服务业?温家宝总理讲过三句话:细化深化社会专业分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社会交易成本。

1.细化深化社会专业分工

“21世纪社会内部分工的细化深化也将导致一场服务经济革命,出现很多新的行业和新的职业并造就很多就业机会。中国有让世人羡慕的高储蓄率、高FDI、庞大的科技队伍、取之不竭的劳力资源,惟独稀缺的是社会组织资源(社会专业分工)和生产要素的社会化资源配置(要素和人才的由内化到外化配置),这是转型国家的共同点,也是中国的当务之急。”国家创新系统的始推动者弗里曼(Free-man)认为,对国家创新系统来说,“社会能力是必不可少的,社会能力的建设比技术能力的建设更复杂”。2.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惟有社会的专业分工才可以优化配置资源,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中国制造业企业似乎尚处于样样都要有的原始扩张思维,还忙于“垂直整合”、“打通上下游”、“通吃一个产品”。企业自研、自供、自产、自销的传统一体化经营模式仍较普遍,独立的研发商、设计供应商、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以及各类专业中介服务商则凤毛麟角。

3.降低社会交易成本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必然产生社会交易费用。只有充分地进行市场化配置,才能降低社会交易费用,这种社会分工才能得以继续,正如制度学派的诺贝尔奖得主罗纳德・科斯的名言:“市场机制总能把企业对市场的替代限制到使社会总成本最小的程度。”一句话,这需要市场的培育和服务创新。

(本文摘编自《中国科学基金》第22卷第4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