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夏法允:传承京剧“夏益锦”

2008-09-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姜克华 我有话说

夏法允正在日夜赶制最精致的“夏益锦”盔头。他要完成对父亲立下的承诺,尽全力把祖宗的传世之宝传承下去。

不该“走麦城”的京剧盔头

7月的一天,北京一家戏剧展厅来了一位特殊的参观者。只见他细细考量着一组戏曲形象模特,慢慢地,他的脚步变得沉重,边叹气边摇头。在他“挑剔”的审视下,展厅内十几个戏剧盔头几乎没有合格品。这位参观者,就是有280年历史的浙江苍南盔头老字号“夏益锦”的当世传人――夏法允。

看眼前,杨四郎的“驸马盔”少了“驸马圈”,包拯、曹操的“黑刁”帽“后桶”又矮又扁,难看得很。最让人起急冒火的是那两个“刁翅”,怎么看怎么像是硬纸板涂黑漆的“糊弄局”……夏法允想起经常闹笑话的电视画面:状元郎的盔头上竟没有“公花”,本是八贤王的“平天盔”却错扣在判官头上……看着展厅里虽华美却失真的盔头,夏法允有种悲凉的感觉,他不知道早先在舞台上尽吐芳华的京剧盔头怎么会沦落到如今的境地?如果任其粗制滥造,说不定再过若干年,连眼下尚属“马马虎虎”的盔头都见不到了!

夏法允急匆匆赶往北京“剧装一条街”,真心实意想寻找盔头制作高师,欣赏精品,切磋技艺。然而,他串了十几家店铺,也没见到一件原料符合要求、造型符合规制、做工严丝合缝的盔头货样。他心头的郁闷又加重几分。他想起2005年探访北京中央戏曲学院排演场的情景:在后台,夏法允见到几件材质、工艺远够不上正品的盔头。一位教授十分遗憾地对他说,咱这里是国家级戏曲大学,仅有十几个品种的盔头,学员们排戏时,尽管角色很多,却只能用类似的盔头替代。关键是没地方能买到正宗的盔头啊!面对不住叹息的教授,夏法允无话可说。他知道,许多极有价值的传统工艺、传统技艺已悄然失传了。在家乡浙江苍南,传承数代、以制作京剧朝靴,云头鞋,绣花鞋享誉浙闽的“张德记鞋店”已没了传承人;一位叫苏德甫的艺人,创制的绵延百年的戏剧蟒袍刺绣绝技,如今也没人继承……难道老祖宗留传下来的宝贝就该一宗一件地销声匿迹吗?不能够!夏法允觉得周身发热,他想起一句歌词:心若在,梦就在。他相信,日益富裕强盛的国家一定会尽全力抢救、保护、发展传统民族工艺的。他存有七代祖传的全套48种盔头制作图纸,他掌握着由128道工序组成的制作盔头的技艺。“夏益锦”盔头不会消亡。

48张图纸和128道工序

夏法允打小就从祖父夏步东、父亲夏逢兰的讲述中得知“夏益锦”与京剧名家过往甚密的家史。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盖叫天等京剧大师都曾多次登门拜访夏法允的祖父夏步东,以求上乘的京剧盔头。马连良在《甘露寺》中演乔玄时戴的“银刁”,周信芳在《徐策跑城》中戴的“黄刁”,盖叫天戴的“武松帽”,均出自夏家之手。那时慕名而来的演员若要讨到烫印着“夏益锦”标记的盔头,往往需提前多日预订,为了量身定做,他们还会在夏家留下自己的戏剧脸谱。这些佳话给了夏法允无尽的遐想:他家祖传的“夏益锦”盔头是天下第一盔头。

天下第一盔头也罢,祖传工艺也罢,其实,“夏益锦”的秘诀就是简单的四个字:料真活实。

说到料真活实,就不能不提及至今夏法允仍视为命根子的48种盔头制作图纸的传奇来历。大约在1728年,一位名叫金益锦、在皇宫内专事盔头制作的工匠,因遭“反清复明”之祸株连,只身逃亡至浙江苍南,与夏法允的祖先结为生死之交。金益锦将印在脑中的48种盔头样式、工艺绘于纸上,交予夏法允的祖先。这便有了前后需128道工序才算完工的正宗盔头,一代传一代。至今,128道工序还是全部手工操作,一丝没走样。为了永世铭记恩师,凡夏家出产的盔头,都打上“夏益锦”的标记。

料真,这是“夏益锦”盔头的真经之最。

要精心挑选优质的纯棉布、金银箔、铜丝及上等的真丝;要精心配制防虫蛀、防霉变、防膨胀的牛皮胶;要精心密丝、剪裁、绘图、雕刻、烫型、拉花、走粉……唯此,才有可放心使用30年的“夏益锦”承诺,才有了京剧名家钟情于“夏益锦”盔头的佳话。

在“文革”浩劫中,夏法允的父亲及大哥遭到批斗,家中存放的盔头和“夏益锦”钢印以及夏家最珍贵的“名角脸谱簿”被投进大火中。值得庆幸的是,夏家老小豁出性命保存的48种盔头制作图纸,历经劫难,依旧在夏法允手中;128道工序组成的传统制作工艺刻记在夏法允心里,活在夏法允的手上,任谁也无法夺走。“夏益锦”的根还在。

根若在,树就在

夏法允在父亲弥留之际立下承诺,一定尽全力把“夏益锦”继承下来,决不能让祖宗的传世之宝断了香火。

夏法允本可以经商――温州人经商差不多都成了家业丰厚的老板,何况夏法允的子女也都在经商,他若想发家致富,门道多得很。但夏法允离不开盔头。他说,要是“夏益锦”在他手上断了根,他会死不瞑目。因为他明白,和京剧艺术拆不开铰不断的盔头制作工艺,同样是民族的传世之宝,同样具有国粹艺术价值。如果演员戴的盔头是掺杂使假、偷梁换柱、胡搭乱配、不讲章法的“蒙事行”,那就是往咱的国粹艺术身上泼脏水。

于是,夏法允按成品四分之一比例,精心制作了48个微缩盔头带到北京,欲捐献给北京戏曲博物馆。北京戏曲博物馆、湖广会馆主任李思对夏法允的设想和48个微缩盔头赞叹不已,并建议夏法允再做些工作――要把盔头实物和背后的故事一并呈现给观众,用中英文写明该盔头适合哪类角色,有哪些独特设计及寓意,哪位名角曾在哪部戏中戴过该盔头……这样,既展示了民族的精美技艺,又能从独特的视角普及京剧文化。

63岁的夏法允急匆匆地赶回浙江苍南。他不再为充斥于市的“大路货”盔头心烦焦躁,他要赶做出最精致的成品盔头,赠送给北京的几家剧院,他要带着盔头和图纸到有关部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他要到京剧院团展示“夏益锦”,他想参展国际性博览会……他的心涨得满满的,仿佛又变成了棒小伙,有使不完的劲儿。

7月13日晚,夏法允从苍南打来长途电话,兴奋地告诉笔者,一个1:1大的“黑刁”盔头已经完成了。他还说,他要尽快和中国艺术研究院联系“申遗”事宜。

(本文照片由叶毅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