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关爱,从康复开始

2008-09-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刘小兵 我有话说
残疾人康复工作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民政部、中国残联等六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总体目标:到2010年,在城市和中等以上发达地区的农村,有
需求的残疾人普遍得到康复服务;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达到70%以上。到2015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北京2008残奥会,为实现这一目标注入了新的动力,提供了新的契机。因为,残奥会本身,就是从二战伤残老兵为了康复而进行的体育锻炼中逐渐发展而来的。

数千万人的渴望与需求

对残疾人而言,最大的渴望莫过于身体或精神的康复。“如果我能听得见,我一定要去当主持人。”记者采访聋儿李莹时,她向记者比划着她的梦想。“要不是我腿瘸走路不方便,我就能拍出更漂亮的照片。”拄着拐的摄影爱好者王绍良对记者倾诉着苦恼。“因为我坐轮椅,给许多人带来了麻烦。”善解人意的夏云一脸无奈。

身有残疾,往往使他们很难实现对生活梦想与追求。他们渴望恢复身体机能,渴求生活自理,憧憬健全人的生活。康复对他们来说,不仅意味着病痛的减轻或机能的恢复,更是希望的种子和美好的未来。

我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各类残疾人总数8296万,占总人口的6.34%。其中包括肢体残疾2412万人,听力残疾2004万人,多重残疾1352万人,视力残疾1233万人,精神残疾614万人,智力残疾554万人,言语残疾127万人。在对残疾人进行的一项关于想接受怎样的服务和需求的调查中,残疾人有医疗服务与救助需求的有72.78%,有康复训练与服务需求的有27.69%。这些沉重的数字,呼喊着数千万人对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肢体残疾的人希望通过治疗、训练和配备假肢等康复手段,提高或恢复肢体功能;听力残疾的人希望通过听力检测、助听器验配和康复训练指导等,补偿听力缺陷,培建听觉能力;视力残疾的人希望通过手术、配镜等方法,恢复视力,重见光明;精神残疾的人采取药物治疗、心理疏导、康复训练和社会服务等措施,促进康复……

社会康复让残疾人融入社会

所谓康复,是指采用医学的、工程的、心理的、社会的和教育的各种手段,使残疾人的功能恢复到尽可能好的水平,以便在身体、精神、社会活动、教育就业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回归社会。史珏芝是黑龙江漠河的一名农村妇女,由于患小儿麻痹症,造成髋关节、膝关节挛缩,只能蹲着走路,身心忍受了极大的痛苦和煎熬。虽然家境不好,她还是四处打听想治好自己的腿,为此还上过当,受过骗。快要绝望之际,遇到了从北京来巡回医疗的秦泗河大夫,秦大夫告诉她腿能治好,她一听立刻泪如雨下。果然,十年间史珏芝经过几次手术后,蹲着走了30多年的她终于彻底站了起来,告别了“低人一头”的日子,结了婚,生了小孩。

秦泗河是北京市垂杨柳医院矫形外科和北京市肢体残疾矫治中心的主任,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致力于从事残疾人医疗服务。“这样的病例我这里还有很多。”秦大夫对记者说,“绝大多数肢残病人智力没有问题,许多人还非常有才华。只要能够通过现代矫形手术治疗和术后的康复训练,解决或改善他们的站立、行走等最基本的生存问题,还他们以自信,让他们完全融入社会,在他们中间蕴藏的极大的聪明才智就会被发掘出来,必将为社会创造出巨大的财富。”

此次残奥会,正是一个生动写照。我国参加残奥会的许多运动员,都接受过康复训练,他们通过康复克服了身体残疾的障碍,在比赛中取得很好的成绩。被誉为“中国的索普”的游泳选手王晓福,6岁时不幸被高压电击中,失去了右手。为了使身体得到康复,他通过各种手段加强身体锻炼,初中时被著名游泳教练张鸿鹄一眼相中,悉心教导他学习游泳,他的游泳天赋被发掘,在各种比赛中屡创佳绩,并在雅典残奥会上夺得三金一银一铜;田径运动员王芳,小时候由于身体残疾的影响,动作不协调,身体素质差,她利用体育课不断进行锻炼。在教师的指导下,她的身体素质得到了加强,后被选进天津市残疾人运动队,得到了正规的训练,并在雅典残奥会上获得100米、200米两枚金牌。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残疾人事业研究院副院长孙树菡认为,康复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康复也就是“全面康复”包括“医学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狭义康复则指医学康复。他说:“医学康复是康复的首要的最重要的内容,也是使残疾者全面康复的基础。教育康复包括对肢体残疾进行的普及教育,以及对智力残疾、精神残疾、视力残疾、听力残疾及语言残疾者进行的特殊教育等。职业康复包括了职业评定、职业咨询、职业培训和职业指导等四个连续的过程,最终使残疾者能找到从事某项适合本人能力的工作岗位。社会康复是使残疾者在完成各项康复的同时,为其创造一个必要的社会环境条件。这个社会环境包括了文化、经济、社会生活、法律等方面,使残疾人与健全人一样获得平等的权利和尊重。”

残疾人康复加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残疾人康复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成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残疾人康复加速发展。

甘肃永登的蒙向延,因摔下悬崖后冻伤被截去四肢。他只能将破篮球绑在下肢残端上跪行,度日维艰,想一死了之。“长江新里程计划”中的“长江普及型假肢”让他又站了起来。贵州息烽的宋露露、宋娇娇两位盲姐妹,早已过了入学年龄,却因贫寒而失学,得到了“长江新里程计划”的相关项目资助使她们走进课堂。田楠自幼失聪,也是得益于“长江新里程计划”的聋儿语训项目使她学会了说话,能与健全孩子一起在普通学校学习。

“长江新里程计划”是2000年由李嘉诚及其属下公司捐款一亿元港币,与中残联合作实施的计划,由长江普及型假肢项目、聋儿语训教师培养项目、中西部地区盲童入学项目、贫困地区基层残疾人综合服务项目、盲人保健按摩师培训项目等5个项目组成,使众多残疾人从中受益。2007-2011年,李嘉诚基金会再次捐资1亿港元,支持“长江新里程计划项目”(第二期),配合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规划,实施“假肢服务”、“高科技助残就业”、“脑瘫儿童康复及残疾预防”三个子项目。

白内障是我国视力残疾的最常见和主要原因。1997年,中国残联、卫生部与国际狮子会合作,共同开展了每期五年的“视觉第一中国行动”一期(1997年7月至2002年6月)和二期项目(2002年7月至2007年6月),一期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效是实现了白内障致盲人数的负增长,二期预计共施行250万例白内障复明手术;2007年达到所有的县级医院都能开展白内障复明手术,有效控制白内障致盲。

2004年5月,民政部在西安市启动了“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三年来,全国共有3.5万名残疾孤儿得到了手术治疗和康复矫治,这些儿童术后康复效果显著,其中有5000多名被国内外家庭收养,重新获得了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共确定了286家“明天计划”定点合作医院,基本形成了部、省两级残疾孤儿手术救治网络。这一救治网络为残疾孤儿提供了国家优质医疗资源,使多数残疾孤儿在最佳时机得到了最佳的治疗和康复。

2006年,中国残联和中国科学院启动实施了“科技助残行动计划”(2006-2015年),以帮助解决残疾人迫切需求,特别是以康复需求为目标,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集成,组织实施一批重点科技项目,直接服务于残疾人及残疾人服务机构,实现科技成果与残疾人共享。

有关资料显示,从“八五”始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已有1330多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1988年我国有计划地开展白内障复明工作以来,已完成600多万例白内障复明手术。截止到2007年底,累计建立辅助器具供应服务机构1969个,供应辅助器具500余种95万件,装配矫形器1.3万例。全国累计成立肢体残疾康复训练服务机构5835个,对8.8万肢体残疾人进行了康复训练;智力残疾康复训练服务机构2229个。全国累计建立社区康复站62026个,配备10.9万名社区康复协调员,560余万残疾人得到康复服务。目前,全国各级听障儿童听力语言训练机构达到1700多个,专业技术人员近6000名。全国听力专科医院1000余家,设有耳鼻喉科(室)的综合医院遍及全国各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