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文化浸润残奥村

2008-09-11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为展示中国古老文化的魅力,残奥村设置了民间手工艺制作展示厅,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艺术家现场创作,这些富有中国味的手工艺制作深受运动员、教练员的欢迎。新华社记者何俊昌摄

红红的中国结、精美的篆刻印章、雄浑有力的书法、行云流水般的古筝演奏……北京2008年残奥会开幕以来,残奥村――这个各国运动员、教练员、体育官员在北京的“家”,被浓浓的中国文化氛围包裹着。无论是传统文化的悠久绵长,还是现代文化的人文情意,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来自世界各国的友人纷纷表示,在紧张激烈的比赛工作之余,中国文化温馨舒缓地渗透在他们生活的细节之中,如同一杯甘甜的美酒,细细品味之后醇美留香。

精彩绝妙的民间手工艺让他们着迷。沉浸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一切都那样令人惊奇

大多数残奥村的村民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了好奇,尤其是精彩绝妙的民间手工艺更是让他们着迷。他们好奇,一张宣纸、一根竹篾,在民间艺人手里只不过窝了两下,用浆糊粘了一下,怎么就变成了一只能翱翔长天的苍鹰?他们惊叹,一张普通的红纸、一把普通的剪刀,在民间艺人手里只几分钟就变成了栩栩如生的蝴蝶。

9月9日晚上八点多,记者来到位于残奥村里的民族民间手工艺制作展示间。尽管外面大雨滂沱,这里却人来人往,好不热闹。皮影、彩绘泥塑、风筝、剪纸、编织……民间艺术家正在向各国“村民”展示中国民间手工艺术的魅力。荷兰坐式排球女运动员瑞卡已经光顾这间不大的展示间很多次了,今天她要给自己的母亲买一份礼物。“他们都代表什么意思?”她指着墙上挂的一对泥塑娃娃挂件问道。当得知这对娃娃一个代表吉祥,一个代表如意时,她选择了“吉祥”,“我最希望我的妈妈能够一生幸福!”

腿脚不便的金石篆刻艺术家薛国良向记者展示了他这几天为外国“村民”制做的印章――“碧昂卡”、“柯丽亚・腾亚”、“奥利维”……“这两天,来找我刻印章的外国朋友特别多,有刻名字汉语发音的,有刻生肖的,有的刻中英文对照,有的还要向我拜师学艺。”薛国良有些得意地说。做风筝的哈亦琦擅长工笔画,这几天也忙坏了,他拿出一个记有客人名字的小本说:“刚才有四个澳大利亚的运动员非要我用工笔画在他们运动鞋上画上中国龙和他们的名字、球衣号。”

“这些地方是我们运动员们最喜欢来的,我们在这里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所有的东西都让我们惊叹!”一位摩洛哥运动员由衷地说。

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合了现代的朝气,现代中国无处不在的人文关怀,给人“家”的感觉

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合了现代的朝气,当今的中国文化给残奥村“村民们”带去了更加鲜活的体验。

残奥会期间,升旗广场每天都有丰富多彩的中小型文艺演出。每天90分钟的演出中,有乐队演奏、小型演唱会、中国民族歌舞、传统戏曲绝活、经典魔术和杂技表演等多种形式的表演,使各国“村民”能从多个角度了解中国舞台艺术的博大精深。

9月7日,中国残疾人艺术团一场颇具东方神韵的演出,倾倒全场观众。“中国残疾艺术家们的表演真是太感人了,”伊朗记者默罕默德说:“我的眼睛一直是湿润的。”

在惊羡中国传统舞台艺术的同时,各国友人更为现代中国无处不在的人文关怀所感动。坡道、扶手、盲文标识、无障碍设施遍布残奥村的每个角落,残疾人运动员几乎不需要借助别人的力量就可以出行、购物和娱乐。“在残奥村里,我的日常生活甚至比我在家的时候还便捷。”一位来自贝宁的运动员说。

残奥村里共开设了4家网吧供中外“村民”免费上网。“这主要是为了满足每位运动员的思乡之情。”国际区网吧的负责人之一何潇益说,残奥村内的网吧完全采用无障碍设计:每台电脑都配备了摄像头,聋哑人也可以通过视频交流平台,与远方的朋友“面对面”使用手语聊天;4台盲文电脑专供视障残疾人使用,盲人可以通过盲文键盘自己操作电脑。

葡萄牙技术官员桑德拉说:“这里气氛温馨,我们有任何不便,志愿者都会倾力相助,给我们一种家的感觉,我们和许多志愿者都成了好朋友。”

因为爱,学习中文成为时尚。因为智慧,期待人们换个角度思索未来

在残奥村中文学习区有一架古筝,几位金发女孩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弹出了《北京欢迎你》的音调。她们喜出望外地说:“北京是一个令人惊奇的城市,这里的人们都充满朝气。就像歌词说的,‘拥抱过就有了默契,你会爱上这里。’”

因为爱,学习中文成为一种时尚。

英国官员理查德说,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中重要性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更多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汉语在国际中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掌握汉语对我们来说非常有帮助。”

中文学习区的孙时姝老师说:“这些天来学中文的外国朋友特别多,很多人一来再来,直到晚上9点关门时还舍不得走。”孙老师还说:“令我们有些意外的是,有些外国人是有一定中文基础的,他们来这里希望更深层次地学习,比如如何查字典,怎么掌握汉字的间架结构。”她指着墙上几幅歪歪扭扭的中国毛笔字说,这些都是外国朋友们的中文名字,都是他们自己写的。孙老师说:“只要他们愿意,我们就根据他们名字的发音找到接近的中国姓氏,为他们起地道的中文名字,还为他们讲解中国姓氏的历史。”

正说着,一个西班牙运动员走了进来,一句“你吃了吗”,引来满屋善意的笑声。说到为什么要学中文,他用有些生硬的汉语表示,学习中文既方便了他们在中国期间的生活,也能使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在融合交流中他们更清楚地看到了中国的发展现状。

今天,在联想网吧里举行了一个教师节主题文化交流活动。主办方向各国友人介绍了孔子和中国儒家文化,并赠送了中英文对照的《论语》。

新西兰运动员科提斯说:“我认为它充满了智慧的深意。它让我从另一个角度去思索未来,中国文化中一些有益的观念补充了我对世界的看法。”

(本报北京9月10日电)

 

[值班总编推荐] 维护教育公平需要久久为功

[值班总编推荐] 习近平会见德国总理朔尔茨

[值班总编推荐] 【院士谈科技自立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