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速度深圳”到“效益深圳”“和谐深圳”

2008-09-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易运文 我有话说
驾着年均28%的“经济增长快车”、为全国贡献了一个经济高速发展模式的深圳,在面临新的挑战的历史关头,果断选择转变发展模式,提出了建设“效益深圳”、“和谐深圳”的战略发展目标,走出了一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路子,为深圳社会经济领域的发展在全国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创造了良好环境和条件。

破除发展“瓶颈”,找到宽广大道

进入21世纪,仅有1952平方公里的深圳,却挤满了1200万人口。在土地、资源、人口、环境面临“四个难以为继”的窘况下;在社会治安、城市管理、人口管理、社会事业建设面临“四个严峻挑战”的局势前,深圳未来将何去何从?

在新的挑战和新的历史发展关头面前,深圳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历史性的抉择:按照中央和广东省委的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转变发展模式,开始从“速度深圳”向“效益深圳”、“和谐深圳”的跨越。

从2003年开始的五年间,深圳市委市政府通过多次会议的分析探讨,提出了一系列实现科学发展的目标和举措:“效益深圳指标体系”、“绿色GDP”、“发展循环经济”、“民生净福利指标”……这清晰地反映了深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标和思路。

实现从“速度深圳”向“效益深圳”、“和谐深圳”的跨越,必须有一套新的指标,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指挥棒”。

2006年8月,经过精心酝酿,深圳率先在全国推出效益深圳统计指标体系,由“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人的发展”等四个方面20项指标和效益指数构成,改变了长期以来单纯以GDP数字为刻度的统计模式。

2006年12月底,深圳制订了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通过包括“收入分配与公平”、“安全水平”、“社会保障水平”、“公共服务水平”、“人的全面发展水平”五大类21个指标,来反映深圳人的生存、生活和福利状况。体系的建立,使深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有了具体可考的量化依据。

路子对头,效益立显。2006年深圳市的一组数字,表明深圳的发展模式开始发生了深刻变化:“效益深圳”指数108.18%。这个指数显示比上年的同期上升3.33个百分点。2006年深圳的GDP达到5684.39亿元,GDP增长达到15%;2007年,深圳的GDP达到6765.41亿元,比上年增长14.7%,人均GDP在全国率先突破了一万美元。在经济较快发展的同时,深圳每平方公里工业用地产出的工业增加值达11.2亿元,同比增长18.1个百分点;万元GDP耗能0.59吨标准煤,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循环经济让深圳走出资源紧约束困局

科学发展是一种可持续发展。在面对深圳土地等资源紧约束的条件下,深圳市委市政府大胆探索,选择了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增长模式,以破解深圳资源紧缺经济难以继续高速发展的困局。

2006年4月,深圳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决定》,发布了《深圳市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近期实施方案》和《深圳市循环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充分体现了深圳市委市政府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科学发展道路的决心。

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深圳还建立了绿色GDP核算体系,并首次推出41项绿色经济考核指标体系,该体系以效益深圳为核心,分为“宏观效益”、“生态环境”、“创新动力”三大方面。在这些指标中,人均GDP、万元GDP建设用地、万元GDP能耗等12项指标又是核心指标。

2006年3月14日,深圳市人大在全国率先出台《深圳经济特区循环经济促进条例》,这是一部贯穿“科学发展观”主线的法规,条例分为建立绿色GDP核算制度、废弃物循环利用制度、清洁生产审核制度、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等。

这个备受外界赞誉的法规,还只是深圳循环经济立法的一部“母法”。“母法”问世后,系列“子法”也相继诞生。

2006年7月,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了《深圳经济特区建筑节能条例》。这是循环经济“母法”出台后诞生的第一个“子法”。该法规提出了编制建筑节能规划和建设太阳能集热系统等许多硬性要求,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改善人居环境,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法规的刚性约束下,在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导引下,深圳循环经济的发展近两年迈出了可喜的步伐。据统计,2007年,深圳的万元GDP能耗在不到全国平均水平一半的基础上继续下降;万元GDP水耗27.7立方米,下降7%,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出GDP达3.46亿元,比上年提高0.48亿元。据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局负责人透露,2008年深圳的万元GDP地耗、能耗、水耗下降的预期目标为10%、2.75%和4%。

这一组组数字的背后,是深圳发展循环经济、转变增长方式的一系列举措和成果。可以说,循环经济已成为深圳一张闪亮的名片。

以人为本让深圳更加和谐温馨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深圳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上不懈求索的一道重要课题。

深圳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认为,增长不等于发展。GDP在增长,并不意味着人们享受到的经济福利等量增加。按照传统的发展模式,人们从发展中获取的实惠会大打折扣。

2007年,深圳率先在全国颁布实施了《深圳市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主要用于考核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向,考核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效果。

在新标尺的引导下,深圳的财政投向有了明显转变。2007年,深圳提升全体市民“民生净福利”水平的投资项目,总计投入高达200.6亿元,较2006年增长30%,占政府全年投资总规模的七成多。

以人为本,就是要从老百姓的身边事做起。作为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深圳实际管理人口已达到1200万人,其中劳务工占600多万,这在全国独一无二。关爱劳务工群体,让他们平等、愉快地融入城市,是深圳建设和谐之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所在。

深圳把解答这一难点的落脚点放在了“创新”二字上:2005年,深圳劳务工在全国率先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医疗保险,截至去年年底,深圳已有300多万劳务工喜参医保,看病不再难;被誉为“劳务工保护神”的工伤保险在深圳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参保人数突破700万人,居全国之首。

就业是民生之本,深圳近年来不断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失业人员和外来工提供免费的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对失业人员中最困难的“零就业家庭”群体,深圳市政府郑重承诺:“零就业家庭,出现一户,解决一户,确保每一户零就业家庭一人以上实现就业”。

深圳的社会救助体系也越来越完善,自1997年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深圳先后四次调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目前深圳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在国内各大城市中是最高的。低保制度的日益健全牢固,已成为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