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长三角依靠创新增强“软实力”

2008-09-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我有话说
长江三角洲地区,这个在世界六大城市群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区域,由16个城市形成了一个焕发着勃勃生机的城市带。它用占全国约1%的国土面积,生产出了20%以上的GDP,创造出了30%的进出口贸易额,吸引了40%的实到外资。而在长三角崛起
的过程中,文化因素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各具特色的长三角创新文化

有人用“飞越太平洋,深如玄武湖,活似钱江潮”来形容长三角的文化特征。专家对这三句话的解释是――

“飞越太平洋”: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善于与国际惯例接轨。

“深如玄武湖”:江苏苏南地区,不但创造了闻名中外的“苏南模式”和经济增长奇迹,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据初步统计,江苏省被评为全国文明先进县的数量和密度在全国名列第一。

“活似钱塘江”:杭绍甬及周边地区,是中国内地民营投资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一位高级金融专家估算:从2001年至2008年,浙江现实的和潜在的民间资金高达一万多亿元。

浙江创新文化的个性是“求大”,它属于“富足带来的繁荣”。

例如,在温州市的143个镇中,“一镇一品”产值超10亿元的镇达30多个,经济总量占全市的60%以上。绍兴已成为全国产量最多、设备最先进、专业市场最大的化纤纺织产业集聚区。此外,义乌的小商品、海宁皮革服装业、永康的五金业、宁波的小家电业、慈溪的电气业等等,这些专业化产业区的业绩举世瞩目,成为浙江创建“品牌大省”过程中体现“新浙商”的文化名片。

上海创新文化的个性是“求强”,它属于“责任带来的强化”。

上海的创新文化依然以“海派精神”作为灵魂,不仅因为它以“上海能够做强”为底气,更因为上海一直以来就是中国经济与文化发展的“思想库”。目前,上海在专家和科研院所的密集度上优势明显,各类专业技术创新的理念、思路、产品甚至远景规划在“专家―思想库”的孕育下层出不穷。2006年,上海市的专利申请量为36042件,比2005年增长10.1%,再创历史新高,职务与非职务之比居全国首位。

江苏创新文化的个性是“求变”,它属于“开放带来的变化”。

江苏富于长江文化、运河文化和十朝故都文化的历史积淀,大部分城市择江河湖而建,“对外开放的交流”与“小富即安的宁静”共同形成了一种特有的传统文化氛围,深深地影响了江苏人的生存与发展观念。江苏的创新文化就植根于这种文化氛围之中。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江苏苏北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在创新观念和实践方式上已经向苏南及上海地区趋近,城市化的步伐也越来越快,而苏南地区小富即安的宁静也已被打破,以“外向型经济”为主要发展方式的“转型经济”――“苏南模式”渐渐普及。

近年来,江苏聚集了近百个工业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产业园区和数千家巨型企业,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主要集聚地区之一。江苏地区为引办“三资”企业营造了苏州工业园区、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张家港保税区、南京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等12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良好的投资环境,极大地吸引了外商投资的积极性,成为江苏创新文化的土壤。

在各具特色的“创新文化”的带动下,长三角地区成了当今中国的“创新极”。上海科技发展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2006年度,沪苏浙三地的平均创新综合指数为48.17,较由京津冀组成的环渤海区域高20.24%,比全国平均值高70.4%,成为全国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

首次跃居国家层面的“长三角一体化”

近日,一则喜讯给长三角各省市注入了新的活力。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国务院第一次对国内的区域发展提出规划性要求,使得江浙沪停留在精神层面的创新文化更具有角逐“软实力”的可能。

“西部有大开发,东北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是促进崛起,而作为东部地区的长三角,究竟走怎样的发展道路,这次可以说更明确了。”接受记者采访的一位经济学家分析说,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对全国区域的发展作出了定位,而具体到东部地区,提出了“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这次,国家针对长三角发展的意见出台,是在过去的基础上,对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定位的深化和细化,是长三角发展的新机遇。

去年5月,温家宝总理在上海召开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他在会上指出,长三角地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而对照这次的《意见》,“一体化发展”被突出出来,这说明国家对发挥这一区域的整体带动力量寄予厚望。而怎样推进一体化发展,文化显然会有很大的演绎空间。

专家指出:长三角的创新文化,单看能量有限,合起来潜力无穷。上海的高效有序和国际化胸怀,江苏的人文关怀和深厚积淀,浙江的灵活经营和市场意识,如三支火炬,相互辉映,取长补短。一位长三角地区的专家指出,经济和文化的辨证关系,在长三角的发展中得到充分体现。首先是经济发展提升了长三角人的文化自信力,重新重视自己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并乐于向外部世界展示。而长三角各省市也日益认识到,城市的竞争力到最后往往取决于文化竞争力。在文化的支撑下,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今年上半年,作为长三角成员的两省一市,江苏、浙江、上海分别实现GDP14239.8亿元、9889亿元、6530.7亿元,合计30659.5亿元,占同期全国GDP的23.5%,这从一个侧面说明长三角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

几个月前,江苏连云港市委书记王建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曾感慨:随着苏通大桥通车和沿海大通道全线贯通,连云港在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中的地位更加凸显,接轨长三角也更加便捷了。当时,让他特别感到在意的是,连云港还不是长三角的成员。就在几个月后,王建华的期待成为了现实。从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透露的信息看,长三角的区域范围已由“16城市”扩容至“上海、江苏和浙江两省一市”。江苏省发改委一位负责人认为,这意味着江苏苏北五市将由现在的辐射带动区划入长三角地区。

原上海市一位主要领导说过,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新时期,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进入新境界,为区域文化的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成为文化发展的助推器。

目前,基于区域内丰富的教育资源,长三角地区初步实现了地区图书馆讲座资源共享,人才流动、市场相通、政策互惠、保持特色、开拓创新……一条区域文化产业链正在形成,“长三角不仅是强劲的‘经济增长极’,也应是活力澎湃的‘文化核心圈’。”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如是说。

由江浙沪三地联合邀请的爱尔兰踢踏舞团,在分摊了巡演成本后,相对于单独邀请,每一方都省下了70%的费用,票价随之降低,给观众带来了实惠。对于广大文化市场经营者来说,从长三角文化市场合作中受益的还不止这些。江浙沪三地将对业绩突出、经营良好的连锁企业跨地区经营给予合力支持,使之完全享受当地的文化市场优惠政策。

如今,长三角具备了独具一格的创新文化,中央对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又有了具体的部署,加上长三角拥有的雄厚的经济实力,长三角文化“软实力”一定会增强经济“硬实力”。

正如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所言:“在中国经济飞猛发展的关键时刻,党的十七大报告非常及时适时地把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到了一个空前高的位置,市场经济的发展也给文化繁荣创造了更大的平台。”一个国家如此,一个地区更是如此。铁凝说,经济是酒,文化是茶,应该为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作用。如今,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这壶酒是越酿越醇,在经济优势的基础上,借着十七大的东风,文化这杯茶一定也会越品越香。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