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1+1”:用声音消弭距离

2008-09-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斯敏 我有话说

在残奥会主新闻中心见到残疾人记者解岩和杨青风的时候,两人正被几个工作人员簇拥着合影。

“我们也成明星啦!”27岁的盲人小伙子青风笑着说,“很感谢大家的关爱。不过,我倒是更希望,当有一天我在新闻发布会上提问的时候,大家不再对我本身投入这么多关注,而是关注我提问的内容,因为残疾人和健全人其实是‘一

样一样一样’的啊。”

被青风不断强调的“一样”,表达了他促进沟通的渴望。作为我国首次出现在残奥会上的残疾人记者,肢残的解岩和全盲的杨青风来自北京1+1声音工作室,他们身后还有主持人、导播等7名成员,绝大多数都是残障人士。“我们工作室的名字也体现了沟通的祈愿。‘人’字是一撇加一捺,相互支撑才能成为人;当人与人都像‘1+1’一样手牵手,这个世界就会没有隔阂,没有障碍。”解岩说。

为了这个渴望,1+1工作室制作了广播节目《榜样》,面向全国播出。“这是一个残疾人和健全人对话的平台。我们请残疾人和健全人就同一个话题发起讨论,当残疾朋友们将自己的生活、工作,将自己第一次发短信的感受、第一次和女朋友交往的心动诉说出来的时候,大家会感觉到,其实他们很真实,很阳光,跟健全人没什么不同。此刻,声音成了直达内心的桥梁,缩小着残障人和健全人之间的距离。”青风感慨地说。

残奥会开始后,青风和解岩忙得不可开交。除了为《榜样》提供素材外,他们还于8月28日开通了面向残疾人的网络电台,用自己的声音带着残疾朋友们感受残奥。青风说,他和解岩是带着听众们给的“任务”去采访的,“我每天都在电台的QQ群里征集意见,他们想听什么比赛,我第二天就去哪里。”

现在,群里的成员已突破300人,每天天一亮就有人在里面活动了,交流电台的节目,也海阔天空地聊天,就像个热热闹闹的家一样。让青风欣慰的是,很多残疾人在这里找到了生活的乐趣,萌发了参与的信心――“比如前两天,盲人门球比赛已经开始了,我们的节目时间还没到,就有一位网友拿起手机,自己做起了文字直播,棒极了!”

在青风看来,1+1工作室的意义是双面的。“对残疾人来讲,我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动力。‘1+1’的价值,成就于所有残障朋友在我们的平台上所获得的价值;对健全人来讲,我们的行动也渐渐改变着他们对残障人群的误解。”

从第一次街头采访误把电线杆当做行人,到今天在赛场边和运动员侃侃而谈;从节目最初播出时四处碰壁,到现在与全国61家电台签署了播出协议;从注册采访特奥会时引发好奇,到现在残奥会采访中越来越多的信任与尊重……一路走来,青风和同伴们完成了自身的超越,也用生命影响着生命,使越来越多双手与残障人的手友好相握。

“我希望成为一个称职的残障事务记者,消弭心与心的隔阂。”谈到未来,青风早有打算:“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不管梦想有多远,至少我们知道跑道在哪里。我们会努力。”

(本报北京9月13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