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杭州余杭为明天发展留下空间

2008-09-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叶辉 我有话说
日前,记者行走在杭州余杭这个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花果之地、文化之邦,眼看着城郊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流,市场上熙来攘往的人流,更感受到这里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而且还是一个现代经济高度发达的沿海重镇。

余杭因良渚文化遗址名闻世界。改革开放30年,余杭经济高速增长,工业产值和财政总收入分别从197

8年的3.09亿元和4610万元增至2007年1167亿元和65.78亿元,余杭经济实力已位居全国百强县市第15位。

但在与余杭干部的接触中,记者却感到了一种兴奋中的冷静。

背负经济发展辉煌的30年,面对充满希望的下一个30年,余杭的经济如何发展?余杭的领导却深感忧虑。

这种忧虑来自于资源的局限。

“余杭经济赖以发展的主要资源已逼近极限!”7月14日,余杭区区长姜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建设留用地已基本告罄;水资源承载已接近极限;环境容量甚至已超越极限……”

余杭经济发展离极限还有多远?今后经济还能持续增长吗?

土地之忧

在所有紧缺的资源中,最使姜军头疼的是土地。

“余杭土地的农保率高达86.78%,建设留用地已基本用光。”姜军说。

中国人均耕地1.43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而余杭则只有0.87亩。自从国家提出要严守我国耕地18亿亩的底线,我国对土地的控制更严格了。

反思过去的30年,余杭也曾经历过家家办厂、村村冒烟的狂躁,粗放型经济的发展付出了土地等资源严重消耗的代价。到本世纪初,余杭年用地已逾万亩,2002年甚至达两万余亩。2004年因国家严控土地使用而停批指标,2005年后每年用地指标降至2000亩。

没有土地怎么发展经济?只好去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买指标。

“为买土地指标,我们已花了三四亿元。”余杭区国土局副局长陈勇说。

然而现在土地指标越来越难买。今年,为了购买500亩土地指标,姜军已三赴衢州,反复协商才勉强谈定。

姜军说,土地已成为余杭最为稀缺的战略资源,当前又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期,由于长期形成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土地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障碍依然存在,土地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已越来越明显。土地资源矛盾突出,今后压力更大,没有土地,余杭的经济将如何发展?

没有土地怎么搞项目?怎么发展经济?

环境之忧

“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这样的标语即便是在地处江南的余杭也随处可见。

江南多雨,何来缺水之虞?

全球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1万立方米,中国2300立方米,“多雨”的浙江省是2115立方米,余杭呢?1126立方米!

“余杭80%的水为5类和劣5类,18%是4类,只有2%是符合饮用水标准的3类。”余杭区环保局局长李敏华说。

余杭水质的状况无言地昭示,环境容量已达到极限。即使是这样的现状,也是余杭铁腕治污后的结果。

“2005年我们做过一个调查,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全区34家印染厂,9家造纸厂,43家企业对财政的贡献加起来只有1.3%,而排污竟占全区的56%!”李敏华说。

这都是粗放经营的后果。

生态环境再不能这样恶化下去了!要用铁腕治污!该区因此提出创建“生态余杭”的口号,痛下决心,强制淘汰污染、落后的产业。2005年起,全区关掉了一批印染厂,造纸厂除保留一家排放已达标的,全区所有造纸厂今年底将全部关停。关闭了一批落后生产企业,仅崇贤镇今年就将关停30家企业,其中规模上千万元的企业有两家。闲林镇有9家水泥厂,30多家石矿,长年粉尘弥空,尘可弊日,该区以壮士断臂的决心,将水泥厂全部关闭,石矿也仅留6家。同时引进几家清洁生产的建材优质企业。

在关停污染和高耗能企业的同时,凡新上项目一律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杭州亿胜门业2007年要新上一条生产线,因靠近苕溪水域,被环保局一票否决;今年,塘栖工业区的60多亩地块已出让,准备配套建设房产,由于噪音、空气等环境不达标,又被环保部门否决。

许多东西只有实践以后才能了解。苕溪是余杭乃至杭州市的饮用水源。前些年,余杭政府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时鼓励农民搞养殖,这一鼓励,苕溪流域凭空繁衍出240万只鸭子,当240万只鸭子在苕溪上扑腾时,政府却头疼了:水源被严重污染,政府只好转而下令禁养鸭子。为此,政府没少磨破嘴皮。

农村生活污染也是重要的污染源,一栋栋崭新漂亮的民居外,垃圾遍地,家门前的河道成了天然垃圾场。2007年起,该区发起“清洁余杭”行动,一年来,全区清理陈年垃圾18万吨,整个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铁腕治污效益立显,2007年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01天,比2006年增加12天;今年上半年又比去年同期增加4天。

极限与可持续

1992年,70多个国家1600名科学家包括102名诺贝尔奖得主共同签署《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人类不能再破坏环境了,若不加节制,人类将面临严重的生存威胁。

威胁显然已在余杭出现,发展的极限困惑着余杭的领导。逼近极限,余杭今后要不要发展?

发展是地方政府的第一要务,不发展既不可能也不现实。那么,怎么发展?

可持续!

在现实面前,余杭的领导更加深切地理解到中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真谛。

理解了就行动!该区决心治理环境,出台了生态区建设规划,将西部、中部、东部分别规划为生态保育区、生态控制区、生态协调区。为使西部山区的生态资源不受破坏,该区决定西部乡镇限制发展工业经济,调整对乡镇的经济指标考核,重点考核其生态建设。不发展工业哪来开支?实行生态补偿!人头经费等日常财政支出由区财政全包。

按照可持续的要求,近年来,余杭提出了工业强区战略、服务业大区战略、旅游经济强区战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人力资源密集型战略。

“所有的战略都必须有一个环境作为支撑,因此,我们提出了‘环境立区’的战略,把现有的环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姜军说。

余杭近年来在营造良好环境上狠下功夫,打造最适宜居住的“美丽之洲”,投入53亿元启动西溪湿地三期建设,注入17亿元建设南湖休闲度假项目;为倡导良好的法制环境,在全国率先推出法治指数;为优化政务环境,树立亲商、安商、富商和亲民、为民、富民的理念。这一切,都是为了破解极限的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了可持续,余杭在发掘存量土地上下功夫――“腾笼换鸟”,将高耗能低产出的项目关闭,腾出空间上新项目;盘活土地存量,2007年全区彻查未履行协定的项目84个,回收土地2898亩;全区大力营造新上项目“亩产论英雄”氛围,像余杭经济开发区工业用地每亩投资强度必须达到300万元的项目才予准入。

为了可持续,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一律谢绝;大力发展节能高效无污染的文化创意产业,建立了创意良渚、创意临平、创意西溪三大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等。

余杭还提出把发展模式转换到人力资源和高新技术产业两大战略上来,把余杭建设成为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环境等要素驱动的创新型城区。

“我们用一流的环境吸引一流企业,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建设,进入良性循环。”市委常委、区委书记朱金坤说。

生态环境改善后,阿里巴巴、恒生电子、网新科技等高科技企业竞相来余杭创业;德国的益利索勒、芬兰的斯凯菲尔等跨国公司落户余杭。

极限正在冲破,困惑依然存在。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也只有一个未来,资源有限,发展无限,无限的发展必须控制在有限的资源承受能力之内,今天的增长绝不能以牺牲明天为代价!

“为明天的发展留下空间,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大概就是科学发展观的真谛。”姜军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