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发挥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2008-09-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上海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我有话说
文化多样化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显著特征。这种多样化一方面来自国内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在经济成分、社会生活方式、经济利益、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等日益多样化的情况下,当代中国的文化也必然形成多样化的特点。另一方面,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扩大,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
文化互相激荡,文化多样化的特征更为明显。在多样化的文化发展中,必然要有核心价值体系指引、规定其发展的基本方向,才能使整个社会有良好的凝聚力,和谐文化的建设才有现实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发展中“引领”作用,不仅要解决认识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操作性问题,要积极探索发挥这种“引领”作用的有效途径。毛泽东同志说:“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桥”和“船”就是方法和途径。在新的形势下,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发展中“引领”作用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以弘扬民族精神为突破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认同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在中国的现实背景下,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具有最大的可接受性。从理论和逻辑上分析,一个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民族文化氛围之中,无形中便接受了民族精神的熏陶,民族精神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已融化在人们的血液中。人们对于民族精神有着亲切感和自豪感,在此基础上建立核心价值体系,有着接受和认同的先天优势。此外,经济全球化使各民族文化相互激荡,各民族正是在加强对自身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实现其自身发展的。中华民族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形态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需要,它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愿望,因而有着更大的可接受性。

民族精神教育有着丰富的资源。从历史到现实,从物质资源到精神资源,应有尽有。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不难发现,空洞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日益丰富的社会生活面前显得苍白无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有效发挥“引领”作用,就要通过具体的载体,将抽象的原则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追求。从民族文化入手,以弘扬民族精神为突破口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在我国,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和改革时期,民族精神中浸润着社会主义价值导向,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在汶川大地震中,全世界中华儿女在民族精神的旗帜下,万众一心,抗震救灾。民族精神所展现的巨大凝聚力是任何其他力量所难以企及的。从认同民族精神,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作用的有效途径。

第二,加强从传统媒体到新兴媒体的平台建设,特别是网络建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网络文化之中,更好地发挥其“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作用的有效发挥需要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特别是互联网的作用。今天,互联网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随着网络持续快速发展,网络规模迅速扩大,网络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各种网络功能也日趋丰富。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同时网络对人们思想行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这样的形势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实现其有效“引领”,就必须高度重视网络这一平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是建立在相互交流对话,以理服人的基础之上的。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追求。充分发挥网络在信息交流中的优势,是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引领的客观要求。通过网络实现领导与群众以及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交流对话,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阵地,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辐射力和感染力。胡锦涛总书记今年在网络上与网民亲切交流,受到了国内外舆论的高度评价和人们的广泛欢迎,同时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引领”作用作了榜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其中青少年是重点。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08年7月24日发布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的主体仍旧是30岁及以下的年轻群体,这一网民群体占到中国网民的68.6%,超过网民总数的2/3。而24岁以下的网民占中国网民总数的49.9%。从网民中的人数结构中不难看出,青年人是网民的主力军,上网已成为青年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究其原因,网络交互性、即时性、虚拟性等特征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网络为重要平台,能够极大地增强其在青少年中的影响。

第三,把握当代中国人的心态和需求,通过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化解人们的心理矛盾、理顺人际关系。价值的接受和认同,需要理性的思考,同时也需要情感的支持,建立在健康心态基础之上的、积极的情感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作用有效性的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中国的经济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重功利、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的心态浮躁。利益的分化、贫富的差异,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必然要反映到人们的心态上,影响到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针对人们思想心理的新特点,积极做好“引领”工作。例如,在各种人际关系的矛盾中,不少是由心理矛盾所引发的。这就需要通过心理疏导来化解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人的心理和情感有着自身发展的规律,心理疏导就是运用这些规律的过程。尽管心理学的发展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但如何将心理学的知识运用到为主流意识形态服务的工作中去,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需要深入探索和研究。

通过人文关怀,即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从心底里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不仅要旗帜鲜明地高扬“以人为本”的旗帜,更要扎扎实实地予以落实。随着“以人为本”在实际生活中的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不仅在理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性上,而且同时在情感上被更广大的人民群众所认同和接受,其“引领”作用也必将更加富有成效。

(执笔:周中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