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人文奥运”的完美呈现

2008-09-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肖一 我有话说

图为2008年北京奥运重大文化活动之一的民族舞剧《西施》演出剧照。(图片由中演公司提供)

今晚,贝多芬第九交响乐《欢乐颂》在北

京音乐厅奏响,从三月到九月在北京举行的“2008年北京奥运重大文化活动”――贯穿了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两个最重大的国际体育赛事――也逐渐步入尾声。

“2008年北京奥运重大文化活动”全国优秀舞台剧(节)目展演,为国内外广大观众提供了众多丰富多彩、水准高超的演出,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了当代中国的真实面貌,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明开放、丰富多元的现代文化,也完美实践了我国对国际社会作出的“人文奥运”、“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庄严承诺。

在北京,精彩演出一天接一天、一台又一台地呈现在国内外的观众面前,观众总数超过40万人次

从2008年3月20日拉开序幕到9月下旬,在6个月时间里,北京的精彩演出一天接一天、一台又一台。文化部主办的“2008年北京奥运重大文化活动”是自新中国建立以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水平最高的一次文艺演出活动,为展示近年来全国舞台艺术成果、增进世界对中国舞台艺术的了解搭建了一个平台,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勃勃生机与独特魅力。

参加展演活动的100多个演出团体,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中央直属院团、部委所属院团和部队文艺团体,演职人员上万人。在长达半年的演出期,总共演出优秀舞台艺术剧(节)目170多台,650多场。演出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观众,据了解,平均每场演出的观众上座率达八成,观众总数超过40万人次。

为配合奥运会、残奥会和相关活动的举办,活动分阶段地突出各个演出板块的艺术特色。三至五月份,结合奥运倒计时100天,突出奥运主题剧目展演,如:《奥林匹克颂》、《北京圣火2008》等,掀起了演出活动的第一个高潮;六、七月份,结合奥运倒计时50天、奥林匹克文化节开始,突出“京昆情韵”戏曲展演和“梦幻之旅”杂技展演,形成第二个演出高潮;在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整个八、九月份,突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展演和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节)目展演,形成此次演出的高潮。

这次活动得到全国各地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自2007年7月申报参演剧目始,共申报了400余台优秀剧(节)目。文化部经过反复研究、精心策划,最终确定了既展示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又表现当代中国精神风貌的优秀舞台剧(节)目170余台进京演出,涵盖了京剧、昆曲、歌剧、舞剧、话剧、儿童剧、曲艺等艺术门类。

鲜明的艺术特色、高超的艺术表演,活跃丰富了奥运期间的文化活动,向全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国文化

在这次展演中,观众既看到了国家级获奖作品,也看到了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精品剧目;既看到了各种艺术门类中久经传承的经典,也看到了当代在继承和创新思路下涌现出的优秀剧目。

运用原生态艺术形式表现藏族人民幸福和谐生活的歌舞诗《幸福在路上》,获得“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的新疆木卡姆《木卡姆之春》,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现代民族音乐会“乐府画廊”、“岁月如歌”……每台参演剧目都具有各自鲜明的艺术特色,代表着我国当代舞台艺术发展的新面貌。

优秀剧目的精彩演出,离不开在舞台上倾情付出的演员。许多国内著名的舞台表演艺术家和深受观众喜爱的演员都登台亮相,仅以戏曲为例,就有尚长荣、于魁智、孟广禄、李胜素、袁慧琴……众多名家粉墨登场,他们以高超的表演艺术为奥运文化增光添彩,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剧场多、票价低,场场演出都迎来热情高涨的观众

“2008年北京奥运重大文化活动”动用了北京大小一共22个演出剧场,国家大剧院、梅兰芳大剧院、北京展览馆剧场、天桥剧场……东西呼应、南北纵贯,演出网点覆盖全城。最多的一天,同时有7台精彩剧目在北京各个剧场上演。

奥运文化活动是全民分享的文化盛事。文化部从主办伊始,就确立了此次活动的公益性质和惠民宗旨。

由文化部直接主办的演出都坚持了低票价的票务政策,使平时被高票价门槛限制住的观众都有机会看到心仪已久的舞台艺术精品。而在此次奥运重大文化活动中,很多大制作的精品剧目,此前的商业演出票价有的近千元,而现在只需要花百余元甚至几十元就能买到门票。

在低票价的基础上,主办方还有目的地进行了专场慰问演出,使观众覆盖到特殊群体。这些群体中包括奥运场馆的建设者,来京务工人员及其子弟,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科技工作者、驻京部队官兵、首都出租汽车司机等等。

几乎场场演出都迎来了热情高涨的观众,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很多观众扶老携幼地来到演出现场,为精彩的演出和演员的高超表现鼓掌叫好。演出结束谢幕时,观众和演员都不舍得离去,长久地相互挥手致意。众多的精彩演出,营造出了文化和谐、艺术共享、普天同庆的热烈氛围,也见证了“人文奥运”在北京的精彩呈现。

(本报北京9月15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