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触摸,共享祖先创造的文明(图)

2008-09-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蕾 张凌云 我有话说

盲人们在国子监触摸科举展览的塑像。本报记者赵洪波摄

本报北京9月16日电(记者李蕾)“能来参观国子监,昨晚我激动得

一晚上没睡,今天一早就赶过来了。”清晨,国子监还没开门,盲人按摩师李刚和王亮已经在门外等候。虽然与一场急雨不期而遇,被淋得湿漉漉的,但幸福的笑容始终挂在他们的脸上。“在‘快乐残奥’活动的感召下,200多名残疾人今天走进了我国古代最高学府――国子监,”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说,“让残疾人与健全人共享中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正是我们的宗旨所在。”

“我们现在所处的辟雍殿是国子监的中心建筑,它的建筑风格独特,是重檐黄琉璃瓦攒尖顶的方型殿宇。整个建筑外圆内方,环以园池碧水,四座石桥能达辟雍四门,构成‘辟雍泮水’之制,以喻天地方圆,传流教化之意。”为了让盲人观众更加真切地感受国子监,解说员陈宇彤除了介绍古迹的历史背景,还将建筑的形制、颜色详细介绍,“希望我的解说能为他们描绘出生动的画面,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古代建筑的恢弘气魄。”

“您往上摸,这是金代官兵戴的帽子,耳朵两边垂下两撮皮毛。”在古代科举展的展厅里,讲解员宋秀敏一边为盲人们讲解金代考场搜检的过程,一边引导他们用手摸塑像,亲身感受。

“早就想来看看国子监,但这里高高的台阶曾经让我望而却步。”坐在轮椅里的关艳家就住在国子监的旁边,无数次在门口张望探看,今天却是她与国子监第一次亲密接触。她惊喜地发现每个门槛和台阶处都安置了无障碍坡道,“轮椅在坡道上就像在平地上一样!”

盲人在八达岭触摸长城的城墙。本报记者张凌云摄

本报北京9月16日电(记者张凌云)“长城万里,雄关无数。从没想到自己还能到长城来!今天,登临长城,抒怀怅古,怎能不激动?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们残疾人也能登长城当好汉了!”9月16日下午,在八达岭长城,残疾人姚立强激动地感慨道。

37岁的石宝民,虽然家住延庆,但因自幼肢体残疾,从没登上过长城。“几天前,我得知要参加‘快乐残奥’八达岭长城无障碍体验活动,我非常激动!不禁想起毛主席‘望长城内外,惟余茫茫’的豪情。”石宝民感叹道。

残疾人李克文对记者说:“登长城,对我们这些以轮椅代步的重残人来说,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终于圆梦了,说明党和国家对我们残疾人事业何其重视,社会对我们残疾人多么尊重和关爱。”

八达岭有两座关城,东侧为“居庸外镇”,西侧为“北门锁钥”,中间为瓮城。“居庸外镇”关城东门外,新修建了一条长180米的无障碍坡道,以及两个专为残疾人安装的升降电梯,搭建起一个登临长城的便利通道。记者发现,垂直升降电梯的设计很人性化,为双开门、观光梯样式,残疾人进去后,不用转身,可以直接进出。而无障碍坡道两边都设有栏杆,方便残疾人随时停下短暂休息。

八达岭特区新闻发言人谢久忠说:“千百年来没有残疾人能够登上长城。现在,他们可以沿着坡道登上10米高的关城,饱览长城风光。这体现了国家对残疾人的人文关怀,残疾人通过游览雄伟的长城,能体味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在生活中更加自强自立。”

张红根和张淑芬均为年过六旬的盲人,他们在助残志愿者的引导下,一边触摸长城,一边聊起天来。“我是第一次亲手抚摸长城,以前都是台阶不方便,现在有了无障碍通道,一个人也能来。”“是啊,我以前倒是来过两次,都是几个子女陪着。政府真为咱残疾人着想,费这么大劲修坡道,还提供预约服务,免门票,以后咱们还要经常来。”两位老人会心地哈哈大笑。

凭栏远眺闻金戈,城头尽吹古道风。残疾人的到来,让八达岭长城构成一幅温暖人心的感人画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